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心理专家陈默:家长和学校无视孩子的内在冲突, 心理问题将超速上升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3-11-7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4624micy1dk1xfgz1gcw.jpeg

陈默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咨询专家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一代当父母感觉特别难、特别累?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默老师说,当今的孩子不一样了。

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教现代的孩子,其中冲突造成现在孩子普遍难怪、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整理自陈默老师在“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的发言;经授权转自公众号:青少年生命复元(ID:QSNSMFY2021)

........................................

点击预约,不错过精彩分享
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因为内在有冲突。我们今天来讲讲青少年的「冲突」:

“工具化的培养”与
“觉醒的自我意识”的冲突

我小时候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里的一粒沙”,但我们当下的孩子不是。他们认为,“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我要秀给你们看。

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体是极其有价值的,是被父母欢迎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得很早,人的目标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所以,现在的孩子很早就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谁、将来能做成什么。

但我们有冲突,我们需要他们是有用的。我们需要工程师的时候,他们最好是工程师,我们需要医生的时候,他们最好是医生。我们没有意识到冲突,才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集体主义”与“个体化”的冲突

当下,一个孩子来到世上,两岁就手捧iPad。跟iPad在一起,他一边得以独处,一边又和iPad融为一体。

这样的孩子,如果只有两岁的话,他对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是彼此不分的。他可以在真实世界里感知虚拟世界的感受,在虚拟世界里感知真实世界的探索。这种生存环境,使得他个体化要求很高。

但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集体主义的评价。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是以他在集体环境里的表现,这个表现主要是对集体化的适应。这就是冲突。

你让一个极其需要独处的人,在集体化的环境里评价他这样有问题,一些孩子就会感到,他不可能在集体化环境里被评成优等,所以就躲回家去享受独处。

如果我们要让他适应集体化,可我们的教育提供给他集体化的活动了吗?我们连春游、秋游都想取消了。

一个初中生有没有参加过集体舞蹈?很多都没有。但是我们却对孩子们有这样的评价。这就是冲突。

104624p4zh9r48yx84yusw.png

“平等人格”与“传统秩序”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集两代人的爱于一身的,他们的自尊感很高。而且如果两代人受教育是完备的,那第三代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一定比较强,他们对人格平等要求很高。

你们家的孩子总跟你顶嘴,为啥?因为他有想法呀。我们传统的秩序是,上一代控制下一代,是权威模式,如果我是教导主任、是班主任,我讲你就要听。

曾经我看过一个小视频,让我非常震惊:在课堂上,一个女老师走到一个男生的座位旁,大声责骂他。男生还嘴,老师就一大耳光打上去,然后这个男生就一耳光还过去。那一幕让我想了很久,哪里出了问题?

前几天,一个老师在教室里收了一个学生的手机,学生上去就锁住老师的喉咙。我也在想,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老师让一个女生站在办公室门口,因为她进来的时候没说“报告”,老师叫她退出去,进来必须打报告,要有礼貌。那个女生说,我报你个头呀。我问女生,为什么你不愿意说这个报告?她说,人格是平等的,即便我是罪犯,我也可以不说。

这就是当下的孩子。要想不跟他们起冲突,我们的教育就要成长,要了解“被教育者”是怎么回事。但我们需要成长的是哪一部分呢?我们却没有意识。

“互爱需要”与“竞争环境”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比较善良。他们爱同类,爱小动物,一个小动物去世,孩子就会嚎啕大哭。但我们的教育环境,不是提供互爱的环境,我们的教育环境,是高竞争的环境。

一个学校的老师找女生谈话,跟她说,李小红你考试总是班里前3名,这次居然只考了14名,退步这么多。你的好朋友马晓玲现在跑到前三名了,我告诉你,你以后的学习成绩,会远远不如你的好朋友。

没有几天,马晓玲就来找了心理医生。她说,我的好朋友把我拉黑了,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把我拉黑,我晚上睡不着觉,我很重视和好朋友的关系。于是,她就有了抑郁倾向。

她们的老师,制造的班级环境是互害的。你们有哪个老师会告诉学生,你语文学习成绩很好,你考完试可以跟班里语文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讲一讲吗?有这样的老师吗?这个很难吗?

有些学生不上学,他跟你说,我不是不要学习,是这个环境让我太难受,你不要问我,我讲不出来难受在哪里。

“意义寻求”与“资源抢夺”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已经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他们是高起点的。这一代的需求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追寻理解生命意义的解答,追寻一个宇宙观的形成。

但我们的教育没有变过,仍然在告诉孩子,在教育中我们要得什么?得人上人吗?得更多的资源吗?

有的孩子从初二开始不上学,他现在已经高一,家长把他带到我这来,这孩子告诉我,“你们叫我来干什么?是叫我去上学是吧!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可是老师,我现在的日子是最好的日子,我没有任何压力,我想躺在沙发上看书就看书,我想躺在床上看手机就看手机,我已经过上最好的日子,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过?你们有逻辑吗?”

我只能跟他说,“你睡的床不是你买的,你躺的沙发不是你买的,他们可以不让你躺的呀”。

然后我就到隔壁房间跟他做教师的妈妈说,你在家里祸害孩子,在外面祸害学生,你一定是这样告诉他们的。

即便是过去传统的科举教育,也是要让学生在求知中有乐趣。但现在读书就变成了考试、变成了比赛,谁受得了天天去的地方是比赛场?

有人告诉我,应试教育不改,我们没有办法,大方向是这样。错!我从来不这样认为,不要往箩筐里扔。有哪个地方不应试,哪个地方不选拔?问题是在意识上面,请大家深入一点去想一想,我们自身没有求知的欲望,我们不会唤发我们的孩子求知,所以,我们就搞比赛。

教育跟我们当下的孩子不匹配。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不是个解惑的地方,我的问题小学不能解,初中不能解,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这就是我们教育要思考的问题。

104625qr9hh0aoqnduaphd.png

“少子家庭”与“大班教室”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是大城市中等水平以上的家庭,基本上都可以在100平方米的房间里活动。

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婴儿刚刚会走路,家庭就用塑料泡沫拦好了空间给他,客厅里堆满了他的玩具,他在客厅的空间里享受着他的婴儿阶段慢慢长大。

但我们的教室几十年没有变过,仍然是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小空间。这些在100平米家庭空间长大的孩子,然后到这样的教室空间里学习,有孩子就会因为人太多、太嘈杂,很难受,就想回家。

但回到我们小时候,有可能是在十几个平方米中生活三代人。我们在教室的空间,不会跟当下的孩子是相同的感觉。

班级制度几十年没有变过,接下来新生人口更少了,孩子更少了,班级的人数可不可以少一点?不可能。情愿关学校,也不可能把班级缩小。

那么各位,我放一句话在这里等着,“我们以后的孩子,在教室里有可能突然站起来、走出去,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会超速上升。”

本文转载自青少年生命复元,欢迎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蓝橡树」,搜索「blue_oak」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2粉丝

4963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