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五社”作为治理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发挥整合和联动的作用。而作为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载体,社区基金(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作为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基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还将“社区基金”或“社区慈善基金”纳入地方性慈善法规或社区治理法规之中,为社区基金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 社区基金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面对社区日趋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需要发挥本土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拓宽资源筹集渠道;另一方面意味着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过程中,社区正在成为慈善服务的重要空间。社区基金的兴起也是公益慈善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人参与、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和价值。整体来看,社区基金在推进社区多元共治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社区基金是社区慈善募捐和捐赠服务平台。社区基金能为社区居民等关心社区建设、发展的捐赠人提供便捷、常态化的捐赠渠道和平台。同时,通过发起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社区慈善募捐活动,促进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动员和链接社区内外慈善资源。 ▲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在社区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多项助老活动,图为社区食堂的“庆元宵”活动。第二,社区基金是社区慈善活动和项目资助平台。基于社区的实际需求,社区基金能够提供较具“活性”的社会资金,直接帮扶有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或者资助有专长的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慈善服务活动和项目,助力社区问题解决,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第三,社区基金是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社区社会组织也面临资源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社区基金可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扶持、项目资助、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立体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了有效发挥社区基金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基金发展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加强推进: 第一,加快推进县(市、区)慈善会改革创新,为社区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平台支持。社区基金一般都是设立在慈善会、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之下的专项基金,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县(市、区)慈善会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对慈善组织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创新,发挥网络优势和枢纽作用,在社区基金培育、慈善资源链接、慈善行业赋能等方面开展更加有效的工作。 ▲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在合肥市包河区成立多支专项基金,图为烟墩街道在社区基金支持下开展的首届微创投“绿色同行”项目展示活动。 第二,加强社区基金管理委员会能力建设。社区基金一般均会成立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社区基金的发起方组建,成员构成多元,负责社区基金的运营决策、资金募集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对于社区基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支持社区基金管委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社区基金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三,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进社区慈善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基金是社区慈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紧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社区基金要与社区慈善组织等社区社会组织同步培育推进,形成社区基金与社区慈善组织等社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 第四,探索社区基金与社区慈善信托双轮驱动的社区慈善新模式。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需要立足长远思考社区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探索社区“永久性捐赠基金”的设立及运作模式,同时鼓励支持设立社区慈善信托,持续支持社区慈善事业发展。 第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慈善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对于促进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培育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建议扎根本土,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打造社区慈善文化品牌活动,营造人人乐善、守望相助的社区慈善文化氛围,为社区基金的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者系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11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工作」,搜索「china_socialwork」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