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公益纪录片发布会: “慈善的力量”在于触动人心

[复制链接]
齐志志愿者 发表于 2018-10-25 23: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网10月24日讯 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迅猛,我国也出台了第一部慈善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慈善事业呈现出更多创新的模式。然而,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慈善文化?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说:“讲到慈善、公益,我的理解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慈善公益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是传统的,也是发展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则认为,慈善公益是一种“起源的力量”,起源于人性层面,是社会和谐稳定最基本的事物。


以传统慈善而论,在宋代,范仲淹就设立了类似基金会的机构,在漫漫历史进程中,义庄、学田公产等慈善基金会几乎覆盖全国,形成中国特有的慈善方式。马蔚华觉得,传统的慈善事业我们要推动,然而“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公益时代,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原因,全球经济在过去20年间迅速发展,公益也有了更多新的模式”。比如公益金融,可以让投资行为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力。


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是一家企业基金会,成立不过半年,但第一笔资助就给了《慈善的力量》这部公益纪录片。谈及原因,该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说,新湖集团做公益有20多年了,有两个方向:一是教育扶贫,比如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出资5000万元抚养了100名地震孤儿,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二是资助公益行业发展,比如助力基金会中心网、益修学院发展,培养青年公益慈善人才等。


在多年行善的过程中,这家机构看到了慈善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因而在基金会成立之初,将第一笔资助给予了公益纪录片。按照叶正猛的说法,这是为了在慈善文化传播方面“通过思辨和启发,起到一些引导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说,任何真正有生命力的制度,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当下国情,尤其是文化本身的把握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探讨中国慈善文化的特征,对客观规律进行探索。


对此,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在慈善领域,文化建设应该先行,“制度建设很慢,行业重建很慢,但是文化可以直接到达(社会大众)。如果我们把文化建设做得可以直接抵达人心,那么大家就知道原来慈善公益这么干是对的、那么干是不对的,如何投入才是有效的,慈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建设,投入是最少的,但是效果是最大的。”


徐永光说,建设好慈善公益文化有3个要点:先进的理念、生动的内容以及有效的传播方式。“物质产品是越消费越少,而信息产品是越消费越大。当消费慈善公益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承载它的产品就越有价值。”


“公益和慈善有一种魔力,只要陷入其中,还真拔不出来。”《慈善的力量》导演于卓明认为,传播慈善文化的目的在于消除理解的隔阂。慈善机构连接社会各个层面,如果不做好文化和理念的宣传,人们与慈善机构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比如阿拉善SEE生态机构,如果没有传播,人们往往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一个企业家俱乐部,而不会了解其工作的社会价值。


“总之,慈善是人内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制片人吴卉说,“‘慈善的力量’意味着内心柔软,勇猛前进,是一种从善的力量。”



                                      来源:凤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公益020/齐志公益课堂/公益游/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