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冯永锋:做公益就要守清贫?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15-10-1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冯永锋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昨天,《 “零成本公益”,想欺骗谁? 》在微信公众号《公益慈善论坛》上发出。引发了一些讨论。很多人表示同意,认为社会就该正确支持公益的成本。有人则公然说这篇文章“大部分是谬论”,因为,“做公益就要守得住清贫”,而鄙人的文章居然高调地说,要给公益人士发相对高的工资。

    反驳这样的观点是有意义的,但也是没意义的。重要的是各公益机构要勇敢地践行自己的主张,不能一方面骂社会不给自己过得去的工资,自己在筹资时却又不敢理直气壮地把工资满满写上。不能这边说公益需要高成本,那边又假装自己可以消纳这些成本,迎合捐款人的单向意志,委曲求全地活着。


“公益项目不能养人”,人力成本从哪出?

     我个人对基金会没有任何的意见,深知基金会在公益资金的中转和流通方面,起着极大的枢纽作用。这里,我举几个亲身的经历,来看看业界自身如何破掉公益真成本的迷局。

     2013年8月份,邓飞先生牵头发起的“中国水安全”项目,像一些其他的项目一样,落到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那,成立了“专项基金”。作为一个联合发起人之一,我有幸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执行长”。

     当时账户上筹集到了那么一笔钱,不太多,二百多万元。作为坚定的草根主义者,我当然要针对全国的草根环保组织,愿意从事水安全保护事业探索的,展开资助。

     项目书交来了,所有项目书里都有项目人员工资。因为这个工资问题,我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胡广华先生,产生了一些冲突。

     他的意见是“公益项目不能养人”,只给做事的钱,不能给做人的钱。给了做人的钱,就涉嫌“养人”了,就会遭受捐赠人的质疑。因此,不能在里面有一点点的工资的体现。邓飞的意见也是要“廉洁一些”,如果一定要设立工资,也不能体现得太高。他也拿捐赠人来给自己撑腰,说害怕捐赠人对项目成本有质疑。

     我的想法很简单,事情都得人去做的,有了工资,90%的事情就可能做成。因此,做事情的人当然需要从做的项目里领取相应的报酬。否则就是奴役或者盘剥。一个人能做多少事,在公益行业呆久了,自然就会有些清晰。一件事值多少钱,社会上也基本都有定价。按照社会的相应行业的定价去走,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偏离。

     在我看来,草根公益行业,和过去很多政府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有点类似,工资不太高也不太低,长年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但草根公益行业比事业单位又要差一些,因为“灰色收入”、“红色收入”、“黑色收入”,几乎都没有,只有硬工资和一点五险一金似的标配福利(甚至连五险一金都没有)。

     如果公益从业人员不能领到体面的工资,如果公益项目“不能养人”,那人力资源从何而至?如何吸引优秀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如何让这个行业的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士?

     因此,我一直主张,任何项目书,首先要体现的、设计的,就是项目工作人员的工资。而且这工资是按照“完成这些事,需要多少人力成本”来计算的,不能与当时负责人员的工资水平直接对应。我也一直主张,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要在当地同等资历的中等偏上水平相当,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

    现在,不参与“中国水安全”项目已经一年多了,据说“公益项目不能养人”的观点,仍旧在这个专项基金里坚持着。当然,我也在自己的“自然大学”团队里,坚持着自己的一些理想。

“工资居然3000元?太高了”

     好几年前,有一个草根环保行业的小伙伴向我诉苦,说他们向SEE基金会申请一个项目,里面涉及了项目人员的工资,开始时开成5000元。SEE说太高,于是降到3000元。最后到了秘书长那,秘书长还是说太高;说就这么点事儿,居然要发3000元工资,干脆直接否决了项目。

     事隔多年,已经无从考证这事儿的真假。SEE基金会最近几年换人频繁,也不知道这个事件是在哪个会长哪个秘书长任上发生的。不过我大体是知道SEE基金会自身的工资水平的,比如一个总监,好几年前了吧,年薪大概是18万元左右。副秘书长,我妄自猜测一下,年薪应当有24万元左右。秘书长,也就算24万元吧。那么,月薪,就是2万元左右。
最近和爱佑慈善基金会来往比较多,仔细地看过他们的年报。发现他们确实透明,诚实地公示了自己的全职人员的薪水,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年薪都是24万元。

     这两年在业界比较引人注目的敦和基金会,据说工资水平比这略高一些。而南都公益基金会,工资水平似乎也在这个档次上摇晃。于是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同在公益行业,基金会的工资水平,为什么就比草根组织的工资水平要来得高一些些?为什么草根组织的工资水平,总是低廉到让人沉痛?不敢说草根组织比基金会重要,至少双方在行业里都同等重要,那么,工资水平,应当是相当的吧?

     在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行业,我知道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工资水平还算可以,其领袖人物马军,年薪应当在24万元左右。而草根环保界老牌组织“自然之友”,据说工资水平一直不是太高,其总干事的工资,在8000元左右,以前一度只在6000元左右。甚至有那么几年,都发不起总干事的工资,专门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之类的机构,申请过一笔总干事工资专用金。

     而业界同样老牌的草根环保组织、乡村文化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一向以低工资为能事。看其前不久的一个招聘广告,似乎工资水平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飘荡。

     我无意去窥视各个机构的“工资秘密”,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偶然间不经意的所得。我也无意去做什么对比,我只想说,既然大家都在同一个行业,最多位于这个行业的不同链条,为什么有的机构设计起工资来就理直气壮,其他的机构设计起工资来就时常被打压、甚至自我屈服?

     如果大家都认为“公益要守得住清贫”,那么大家就一起守。如果大家认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当“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大家就一起来共同在项目书中率先体现体面的要求。厚此薄彼的事,自降身价的事,不能再做了。再做,真的会有人下地狱的。

别把“专职人员”当志愿者来看待
     社会上认为公益行业要低成本,这样的误会,我也理解。因为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好人,把从事公益行业的人,当成了“志愿者”。这志愿者里面,又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有的人时间、经济和精力条件实在太充裕;或者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个大难,慈悲心发作,愿意终身免费到公益行业里来“做义工”。因此,不仅仅不能领工资,甚至连解渴茶水也不能喝,免费午餐也不能吃,劳保用品也不能领取的。

     二是把公益行业当成自己的修行庙宇,到里面就是“来吃苦受难的”,因此,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咬牙承受。不仅仅不能领取任何的报酬,而且要把自己的所有家当,都要捐赠给所在修行机构。

     三就是把公益当成度假和人生经历,来体验和了解一阵,丰富一下生活。因此,哪怕当时没有得到收入,要么父母亲友能够支持得了,要么未来能够赚得回来。总之,是愿意在公益行业,浸泡上一段时间的。当然,时间长短嘛,少则一两天,长则几个月。
说公益人士不需要领工资,或者只需要领极低的津贴,这样说话、这样想事的人,忘记了公益行业真正的主体,是全职、专职从业人员,尤其是热爱公益行业、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世界上所有年轻人共同面临的所有正常的生命需求。他们要在工作中解决所有年轻人必须解决的同样的生命问题。

     河北大学毕业的孙洪彬同学,自从到了一家环保组织工作后,最近不太敢回家。他所在的乡村是比较贫困的,他又是村里算考得比较不错的大学生,因此,父母都希望他的收入能够让家里光鲜荣耀些。而头一年不到3000元的工资,根本比不上同年上大学的其他小伙伴,让他每次回家都像是在受辱,以至于他一度发誓,不再回家乡。

     同样,《公益慈善论坛》的主编张以勋同学,在“腾讯99公益日”前后,推出一个给自己众筹工资的项目后,得到的最多的批评声,就是说他是一个骗子,“借公益给自己敛财”。

     可惜,我所认识的公益行业的人士,尤其是民营公益行业的人士,几乎都是在舍弃大把的在其他行业的“敛财”、“敛横财”的机会,自动地、忘我地投身到公益行业的。他们要是想敛财,何必多此一举?他们要想欺骗众生,何必如此自缚枷锁、自设牢笼?

     我相信公益人士完全能够“守得住清贫”,但公益人士本身不该清贫。他们的价值确实未必完全要在金钱上去得到全面体现,但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士,帮助其“过上体面生活”的基本信任和基本支持,总还是要有的。否则,如果公益人士本身又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公益行业还怎么可能有兴旺繁荣的希望?我们的社会公益难题怎么可能有人舍生忘死地去参与解决?

    有一些试验是有效的。你给一个人10000元的工资,比给四个人2500元的工资,可能公益效率要高很多。这是收入与心理之间奇妙的对应。这里面原因何在,我想稍微实证过的人,自然就心知肚明。当一个人的收入让其在社会上比较自如地活着时,他的生命创造力就可能小宇宙大爆发。

     我们与其打着公益低成本的旗号,让更多的人进来受苦,不如承认每个公益人的价值,按照公益行业的正确定价方式,给每个人过得去的工资水平。这样,每个公益人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的发挥,其公益产出力、公益效能就会得到良好的保障。这,才是我们更应当觉知的。

     正因为这个行业是公益行业,所以,从业者才不应当受到虐待。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1粉丝

494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公益020/齐志公益课堂/公益游/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