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学了很多课,道理也都懂,父母为什么仍然搞不定孩子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6-16 16: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人说的好方法,书上的知识对自家孩子却不管用,是很多父母普遍的感觉。


我也常常在咨询室里遇到爸妈们抱怨,之前参加了很多父母课堂、学习培训,发现没用,耗费时间金钱还不解决问题,折腾一番,最终才来求助于咨询师。


  • 为什么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教育知识,但到实践中还是束手无策?

  • 为什么别人学了有用,对我的孩子就不奏效?

  • 这么多的知识,我应该怎么学才对?

 

今天我们想在这个知识信息过剩的阶段,谈一谈“为什么你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搞不定你的孩子?”


71f9489892d51336d200c5287f0b84d5.gif


01
为什么现在的爸妈,
要学这么多育儿理论?

全民关注科学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是经历信息爆炸时期的子女,在理念上很可能与上一辈人有代沟,我们希望用更人性更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同时,我们也没有怎么见证过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像过去,因为兄弟姐妹多,所以对于如何养育孩子可能从很小就有感性认识。尤其对独生子女父母们而言,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看到别人是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这种参照对父母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不管学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和孩子,父母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自我觉察,这些自我觉察,最终也会帮助到孩子和父母。
 
所以科学教育,本质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我们要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度,是我们真正要去关注的。

狂热学习知识的背后,经常隐藏着父母的极度焦虑和心理问题:

1)父母需要全能感

“我能搞定孩子的所有问题”。
 
当父母的人都或多或少在一些时候会有一些幻想,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搞定。

有的父母遇到问题时会意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我有时做得不够好,这也很正常。孩子有自己的力量和局限,他有时做的不完美也正常。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

但是有些父母不太成熟,他就会觉得“我一定能找到办法,搞定孩子所有的问题”。
 
我在生活当中也经常会被人问到,你身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是不是经常能搞定自己的孩子,我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是:
 
  • 我在生活当中,我不是一个做心理治疗的人,我是他的妈妈。但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不喜欢用“搞定”二字,感觉这个词语已经隐含着不那么平等的意味了,“理解”孩子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起点。


  • 如果一定要说这个职业带给我什么的话,我觉得它让我知道,有时候孩子有一些毛病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对于我的职业也会有一种幻想,会觉得我们可能像机器猫一样,永远装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搞定别人,但是其实未必如此。
 
我们可能只是更多知道,怎么样更加用心地和孩子进行交流,真的看到孩子一些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试图用一种大而全的方法,搞定所有的孩子。

有些机构为了营销,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可能会把自己包装成万能工具(我个人觉得,万能工具是不存在的)。这样一种宣传,也会让父母产生全能感,觉得我只要学了这些东西,什么都能搞定,孩子绝对没问题。这种全能感,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反而是非常负面的。

2)父母的童年创伤

“过去我没有的,我不想孩子也没有”。

我们父母养育我们时,基本物质能满足,学业跟得上就可以,精神层面很少过问。可能很少有人管你心理健康、精神发展,这都是近些年才有的概念。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现在父母对知识的狂热,也来自于童年某种匮乏。

我们可能没有被父母非常温柔地相待过,所以,我们可能非常想要学习:究竟怎么样可以和孩子走得更近,怎样可以给孩子一个非常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出发点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是要实现也不简单。
 
因为,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被温柔相待过,你要去温柔对待一个孩子,你要去提供一些自己从没经历过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这些并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搞定的,而是需要你大量地去进行一些情绪上的觉察,甚至于说,可能是你也需要发展自己的一些情绪调节能力,才可以慢慢做到那样的程度。

3)信息爆炸的时代,衍生育儿焦虑

我们的确处在一个焦虑的时代,信息量特别大,信息传播速度也非常快。
 
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特别怕别人有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可能对于知识育儿也会格外渴望,很担心说,自己漏了一些别人知道的东西,从而错过了孩子最好的发展期。
 
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崇尚知识的,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促成了知识混乱的狂潮。
 

982da3a17ba556de0270e1562707f3b1.gif


02
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理论,还是不奏效?


1)总希望:“你教我一个办法,让我一招搞定孩子”

很多爸妈来咨询的时候,心态比较急切。最好是我花了钱,你就给我一个方法让我迅速搞定我的孩子。尤其现在有一些家长课堂或者微课的网上答疑之类的,你会看到很多父母想要一个很简单的回答,去解决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比如说,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一生气就大吵大闹,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可以写一整本书,但很多父母会有一种幻想,会觉得最好有个理论,可以帮我快速搞定这些东西,这种功利化的育儿倾向,还是挺明显的。
 
可问题发生时,父母最应该看到的是孩子,而不是知识。过度的知识型育儿,会隔离情感,只剩下解决方案,这样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比如,某派育儿理论中里有个工具化的操作技巧,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先和孩子反馈他的感受——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妈妈没有给你吃这块巧克力,你感到非常非常生气。”

反馈孩子情感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也很重要。但有些爸妈只想着照搬书上或讲师的原话,机械化操作,反复地对孩子说这句话,而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当下的情绪有何独特之处。比如,孩子的不高兴有可能并非因为没吃到巧克力,而是对父母最近工作太忙感到失落;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里有了弟弟妹妹,孩子心里有不公平和委屈的情绪没被看见。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帮他,看到专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并表达出来。被看见这部分情感需求后孩子才有机会继续往前走一步,去发展更成熟的模式与方法处理坏情绪。而机械死板的照搬理论,对孩子是肯定不管用的。

2)理论是一样的,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不管学了多少东西,父母都应该知道,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条全球通用的原则,能适用所有人。我们身为一个人类,身为一个父母,去明白自己具有知识的局限性,也是父母成长很重要的一部分。
 
即使我作为一个专家,我都要承认,咨询中必须花很多时候去了解孩子是怎样的人,父母是怎样的人,家庭内部关系怎样,才能把理论和眼前的孩子结合。
 
而父母如果学到的东西,只是书本上的,而忽略了眼前孩子的独特性,这样的理论就只是“别人家的理论”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方式不适合教育孩子。有时,一些刚上完某种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回家的父母,经常会发现在短期内,那些策略对孩子是有用的,但时间久了又不行。一些方法可能一次两次有用,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该有的问题还是在那儿,孩子背后的压力源没有解决。
 
很多人会反反复复参加复训,他会想如果那样做不管用了,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但这些培训的参加者里,有很多人真正的问题,可能是父母本身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爸妈本身的人格问题,或者是家庭在经历严重的危机,但是父母会回避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要知道,孩子各种让父母头疼的行为,背后总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父母养育他的方式不对,而是因为孩子对于家庭关系有各种各样难以言说的感觉,以至于他会付诸行动。孩子的症状本身,可能是孩子对家庭关系的觉察后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可能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家里总有人吵架,或是有了二胎,老大感觉很不开心。这些情感层面的问题,需要家长能够从根源上去面对。

死死抱着知识,而不去面对家庭中真正的问题,这是没办法让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的。

3)理论,并不都是正确的

本身人类在知识这件事情上是有局限性,觉得知识无所不能的人,往往是非常自恋的人。即使某个教育的理论有极高的普适性,但任何工具的使用,都需要大量的操练。
 
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即使我学了很多的理论,但没有实践的话,也很难把握得很好。有一些所谓课程,大量去教家长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技巧,可能从出发点来说是挺好的。但这样一些技巧,即使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都是经过大量的操练、督导和自我体验才可以去运用他的,对普通的父母来说,就更难了。
 
你拿着一把刀,你既可以拿它去做手术,可以拿它做饭,也可以拿它杀人,这个刀本身是可以的,但用它的人是谁,以及目的是什么就很重要。如果孩子察觉到“知识”是父母用来控制自己的工具,那么也一定会用各种方式“还击”的。
 
市面上也有一些不合格的心理方面的讲师,他自己本身就有很大的人格局限,可能自己非常偏执、有严重创伤。这样一种人,很多理论经过他再被传授,可能就无法完整地表达,意思就被曲解了。
 
其实,心理咨询的这些技术和技巧,即使作为心理咨询师也不会在咨询室外刻意使用的。不然的话,会让人感觉非常不真实,或者说可能会让人感觉被冒犯,会感觉自己一直在被人盯着分析,这种感觉并不是很舒服。而且很多技术,可以用在心理临床的一些领域,但是用在日常当中不一定合适。

58055cf4d5124e900442d87045e8aca8.gif

03
面对各色教育方法和理论,爸妈应该怎么选择?

1)建议爸妈多看真正经典的书籍
 
有很多近几年发展出来的学术理论,更像是一个商品化的工具,这些商品化的工具,很多时候是基于一些非常经典的前人的理论或者研究而产生的,但是因为是个商品,所以难免有变味的地方。
 
所以我会建议父母像追根溯源一样,去静下心来看一两本经典的、畅销很久的好书,尤其是不要被商品化的东西迷惑了。

2)去思考自己身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对一个父母而言,他最大的力量来源并不是书本,而是他自己曾经身为一个孩子的体验,不管体验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以带给他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去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一部分很重要,因为有些人可能童年过得并不幸福,他可能有很多的痛苦和创伤。
 
这种父母可能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好好对待,所以他知道有时父母的无心之失可能给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他不想把这样的影响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因此,会过于小心谨慎衡量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当中的种种表现,过于焦虑。但是这种焦虑背后,可能是他自己内心有一些非常创伤性的体验。
 
也有一种可能是,当他在做父母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些熟悉而难以言说的感觉去付诸行动,比如说被家暴的人,他可能又去打孩子了。也许他没有这样一个直面自己童年成长经历的过程,因为去看到那一部分,对他而言可能是非常痛苦的,这一方面当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也是花时间最少,性价比最高的。

如果自己悟性不错,不想求助心理咨询师,我觉得看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者只是和自己的配偶聊一聊,和朋友聊一聊,或者自己写一些类似于自传的东西去疗愈自己,也都是可能的一种方式,去重新找回自己身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而这一部分体验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非常丰富的宝藏。很多父母来到我的咨询室里面,最终学会的,并不是怎么样翻某本书找到一个答案,而是教会他怎么通过自己去寻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答案,而这个部分中家长能觉察到自己身为一个孩子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作为一个父母还是一个人,都要看到自己有局限性的一部分,这个才是让自己和周围人过得更好的生活秘诀。

3)爸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理论的时候,也需要有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说别人告诉你他是全能的,你就接受他是全能的。
 
你需要有一种思辨的方式,去看待这些理论好的地方有哪些,局限的地方有哪些,适合我孩子的有哪些,不适合我孩子的有哪些。
 
包括刚才提到的可以看一些经典的书,可能有些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一些变化,因为现在的时代和过去很不一样了。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父母的一项自我修炼。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爆炸和理论知识,这点尤为重要。


- END -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文字转载编辑自公众号:上海山丘心理咨询工作室,原文未标注作者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图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2粉丝

4967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