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叶正猛
叶正猛,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慈善管理硕士研究生实务导师 内卷,是时下热门网络词。公益慈善是关乎民生的特殊事业,同样要提高“警惕”,防内卷。 公益慈善如何防内卷?正如《东周列国志》中一首诗所写,“有力无心空负力,有心无力枉劳心。若还心力齐齐到,涸海移山孰敢禁!”因此,我们要知行合一,用心用力,心力齐到,收获真果。人们常说,慈善是最诚挚最柔软的情感。做公益慈善也可能有不同动因,但实际施行中一定要真情,要用心。用心,就是对慈善理想倾心,对慈善事业上心,对慈善对象真心。因此要慈善情与平常心结合。 怎么结合呢?第一读点孔子,讲仁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做慈善要有仁爱观,这是不言而喻的。第二读点墨子,讲平等。墨子是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墨子主张“远施周遍”“兼相爱,交相利。”“兼爱”的根本意义就是平等之爱,平等性原则就是“兼爱”说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做公益慈善要讲“平和”“平常”“平等”。第三读点老子,讲谦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老子告诫我们,做善事要“忘我”。讲仁爱,讲平等,讲谦恭,要把关注点放在公益慈善对象上。关爱他人就是要倾情他人,解决问题就是要指向问题。太注重自身羽毛,必定“矫情”。“矫情”是公益慈善的软刀子,其中有六大表现需要我们警惕并防范。“追光动机”,做慈善项目,在主观上追求或客观上不排斥优先塑造自己光彩、为善的形象。热衷于形式上热热闹闹,宣传自身盖过公益慈善本意,甚至为宣传效应,不惜将受助者以弱者的形象暴露于大庭广众 ,扭曲了公益慈善的应有表达。“优势视角”,以突出自己社会地位、道德高度,有意或不经意表现所谓优势来看待受助者,而将受助者置于“势”地位。这种行为没有从发现受助者更有优势、更有生命潜质之处看待问题,没有摒弃“道德楷模”或“救世主”的所谓优势感。“过度缠绵”,没有划定慈善行动应有的“边界”,勉强受助人建立、保持过度联系、关系,爱意错位,既干扰了受助人的空间,也耗费了自己的气力。殊不知慈善也应该如程颢所说:“情顺万物而无情。”“悲愤陷入”,面对社会问题或个案,过度渲染个人悲愤,采取情绪化的行为,而不是持有积极而冷静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其结果往往节外生枝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使帮助对象感情受伤。“许愿错觉”,许愿承诺过头,给帮助对象造成错觉,最终没有兑现,而带来伤害。汪国真《感谢》诗云:“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有人的行为结果恰恰把汪国真的诗意弄反了。“感恩包袱”,不理会“有种善良叫卸恩”。做慈善有图报心理作怪,给慈善对象背上“感恩包袱”,形成受助者的精神负担,或使其身心受到“次生伤害”。诸如此类,都要防范。公益人可以“占据”道德高地的是心灵,而不是作派。要给受益人以尊重 ,取受益人之视角,以受益人为中心,变受益人成主体,让受益人受真益。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多次说:“公益不计效率,不看结果。一天到晚情怀最伟大,过程很享受,结果不重要,这种现象在公益行业很普遍,非常不可取。”这不就是公益慈善的内卷吗? 所以,公益慈善除了用心,还要用力。用力,一要实干,鲁迅先生所反对的“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是真正做公益慈善要摒弃的。二要实效,要像做实业一样讲求生产率,包括效率、效果、效益三个方面,一些企业管理书统称效能。用力,就是要效能观与方法论统一, 重视项目运作,做增值提效的第三次分配,而不是当善款的“搬运工”。努力通过“用力”,使善款加持整合之效 、组织之劳 、创新之功 、智慧之力 、科技之能……概言之,要做公益慈善的“有用功”,也就是“对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如果说项目是公益慈善做功的载体,那么“有用”就是公益慈善做功的准则。上好的公益慈善项目应该是:“有用=有益+有方+有效+有恒+有‘范’”。有益,也就是说公益慈善项目一定是有益他人,有益社会。从法律、道德、社会、经济的考量都是有益的。解决社会问题比较复杂,要有综合、客观、务实的评判眼光。有益,不能有害,不是无益;也不是看起来有益,实际无益甚至有害;不作无关痛痒、似是而非之举。更为重要的是,公益慈善项目要从“解决社会受助群体最迫切的需求、尽可能实现更大的覆盖面、能够带来更彻底的根本性改变”三个维度来提升“有益”的成色。希望工程、免费午餐等公益项目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如此。有方,公益慈善如中医悬壶济世,“每病则立论在前,附方于后,有论有方,对症下药。”要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就要得道、得法,选题有道,解题有方。想方设法,创新开拓;千方百计,寻找合适路径。要善于创新,不为稳妥而守旧,也不为立异而标新,创新的目的是寻找良方。要敏锐掌握发展趋势与凸显问题,掌握行业发展战略与行业引领技术,精心策划项目,精准分解项目管理、执行、监测与评估的职责与任务,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即形成“结果最重要”的慈善理念,追求公益慈善的最终成果。项目对公益慈善对象来说,要由最终成效来当“裁判”,要讲“性价比”。关注公益资源集约化投放,让有限的资源穷尽效用,力求花同等数量的公益资源收到更多的成效。公益慈善项目要改变重投入预算轻结项“决算”、重一般评价轻定量定性分析的陈旧套路。项目是不是“有效”,要进行验收、评估。有恒,就是持之以恒,积累成果。慈善事业并不是一次选秀比赛。需要有“毅力、承诺和坚持到底的愿望”。为善之事在于锲而不舍,行善功成在于完满。许多问题解决需要时日,慈善公益项目贵在坚持,最终实现预期的成效。就是要体现连续性、持久性、完整性。既要有阶段性的成果,又要有延续性的深化。锚定全程目标,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勤而积之”,不搞“半拉子工程”,不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狗熊掰玉米”。守正笃行,久久为功。有“范”,就是打造样本,提供示范。好的公益慈善项目一定有学习借鉴价值,有示范作用,可借鉴、可复制的。我们系统分析过荣获中华慈善奖的公益慈善项目,发现它们往往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工具选择的可及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终极成果的稳定性,社会影响的广泛性。打造成功的有示范意义的公益慈善项目,要以高标准,下苦功夫,把握特征,探究脉络,精其规律,善其施行。当然,这些方面是我们运作公益慈善项目努力的方向,未必个个都能十全十美。但从事公益慈善必须用心用力,如明代著名善书《了凡四训》所说:“行善要尽其所能,用其全心,达其善效。”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社会创新家」,搜索「social_innovator」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