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隔空猥亵”等网络性侵儿童案例呈多发态势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5-22 2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22735f3owu1kku5dl35u4.jpeg

2022年11月2日,四川省广安市双河小学学生在认听取社会工作者所作的“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知识讲座。(人民视觉 / 图)


全文共230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据“女童保护”团队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例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有197起。


  • 2023年,在202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中,有141起是熟人作案,占比超过八成。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
责任编辑|钱昊平

“科学、适龄的性教育是保护儿童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手段。”2024年5月18日,在《“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统计分析报告》发布会现场,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中国计生协原常务副会长王培安表示,近年来,儿童性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地区和学校对儿童性教育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教育师资和教材;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儿童性教育存在误解和顾虑,担心教育内容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在王培安看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网络社交的隐匿性,给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带来新的威胁。

这是“女童保护”团队发布系列报告的第十一年。“女童保护”团队表示,报告中性侵儿童案例统计数据来源于2023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包括各级法院、检察院官网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

报告显示,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有202起,受害人数517人,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2.55人;年龄最小的受害儿童不到1岁,施害者为其保姆;在受害儿童的男女比例上,女童占比近九成。

报告发布到第十一年,一些新的趋势也开始出现。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包括“隔空猥亵”等在内,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性暴力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

1

熟人作案超八成

“女童保护”团队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2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中,有141起是熟人作案,占比超过八成。而从近年来系列报告的公开数据来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141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作案58起,占比41.13%;网友作案27起,占比19.15%;亲人亲属(父亲、继父、继祖父、叔伯等)作案18起,占比12.77%,其中17起为多次实施侵害;邻居(含同村人)作案15起,占比10.64%;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如家庭朋友、同学等)作案23起,占比16.31%。

而根据报告结果,监护人作案在熟人作案的范畴内仍占据较大比例,常见的施害者包括父亲、继父、养父等。而在本年度曝光的18起父母、亲属作案的案例中,多次实施侵害的有17起。

例如,某县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判决书显示,2022年5月至9月期间,刘某某作为监护人,多次在家中对共同生活的亲生女儿实施强制猥亵、强奸行为,严重损害被监护人的身心健康,被判有期徒刑17年,撤销监护人资格。

“曝光中的比例不代表实际所有案例的占比。教师更容易被发现,而监护人等亲属作案中,受害者难以揭露真相。”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表示,考虑到家庭成员作案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女童保护”建议加强对家庭内部性侵害的监控和法律干预,为受侵害未成年人提供更完善的兜底保障制度。

比如落实政府部门、检察院、妇联、共青团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对有潜在风险家庭的定期访问,提高社区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性教育和权利教育,确保儿童了解自身权利,知晓在遭遇侵害时的应对策略等。

2

202起案例,通过网络性侵有34起

据“女童保护”团队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例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有197起。这即包括在互联网上的“隔空猥亵”,也包括利用互联网诱骗、威胁未成年人进行线下侵害。

“女童保护”团队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度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中,通过网络发生的性侵案例有34起,包括线上作案和线下作案(网友约见面后实施性侵)。

在这34起案例中,1起案例受害5人(包含)及以上的有9起,受害人数达到14人、18人、40人的各有1起;施害人多次实施性侵的达到了29起,占比达85%;作案跨度最长的达到了6年,受害人为多名男性。

孙雪梅表示,利用网络性侵案件极具隐蔽性,家长一般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由于有畏惧心理,即使发觉受到侵害也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  

而根据“女童保护”历年统计数据,网络性侵呈现越来越多发的态势。2018年起,“女童保护”收到多起儿童和家长求助案例,均为儿童被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性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犯罪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通过网络以儿童为对象的色情制品的传播也越来越多。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会法联会副会长王有银建议扩大范围,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和社会监督作用。比如,大众发现任何侵害儿童的软件或地点,举报即可奖励,再由司法部门查处打击,提高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李薇介绍,她曾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在上网时没有使用未成年人身份,都是用老人的手机或直接用成年人信息登录注册上网。

因此,李薇强调,实名认证是一系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的落地基础,“所有的网络防范手段都是以确定用户是未成年人为前提,如果技术识别不出来用户是未成年人,所有的防范手段都不会被启动。”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搜索「southernweekly」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7粉丝

5027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