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父母要做好“两不管”和“三不惯”,共勉!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1-4-8 09:16
标题: 父母要做好“两不管”和“三不惯”,共勉!
作者 | 张可粒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实在是啼笑皆非。


杭州的一位盛先生说,自己等红灯时被追尾了,警察判定是对方全责。


这位追尾的小伙子慌慌张张下了车,第一时间不是跟盛先生谈理赔,也不是报保险,居然是打电话向妈妈求助。


而小伙子的妈妈反而在电话里责怪盛先生:

“你害得我儿子丢了好几个订单,他现在很生气你知不知道?”



盛先生对这位妈妈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行为感到无奈,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位看起来白嫩胖实的小伙子已经30岁了。


正是因为这位妈妈不懂得放手,才养出了一个如此心智不成熟、连日常琐事都不会处理的“巨婴”。


就像小鸟总要离开巢穴才会越飞越高,父母过度的封闭庇护,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伤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在谈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

“有些家长往往在该管孩子的时候不作为,而在不该管的时候却常常施加干预。”


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为人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捆绑在身边,而是要学会及时放手。



长不大的孩子背后

往往站着“直升机”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过: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及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回应。”


深以为然。


父母不留空隙的爱就是钢筋铸成的牢笼,限制孩子长大成人,阻碍孩子展望未来。



以下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

孩子不会吃饭、穿衣服?我来喂,我来穿,可别把孩子饿着、冻着了。

孩子的手工课作业太难做?我来做,可别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师理论,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和伙伴关系紧张?那不行,我得亲自出马找同学聊一聊!


这种时刻环绕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我们可以统称为——“直升机父母”


他们对孩子的关照无微不至,就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的上空盘旋,孩子一有问题和麻烦,便随时要“降落”在孩子身边提供帮助。


“直升机父母”以保护、为孩子好的名义,过度干预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蛮横剥夺孩子独自历练的成长机会。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办与打扰,于无形中摧毁了孩子的独立性、求知欲、创造力,让孩子时常怀疑自我,失去自信,认为自己难以担当,干脆放任自流。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报道: 


16岁的少年,要求爸爸给自己买手机,父亲因为当下手头紧,便拒绝了。


少年竟拿出刀伤害了父亲,最后孩子因为故意杀人进了少管所,而父亲则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原来,少年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可父亲总是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因为他不忍心看到孩子伤心、受挫。


直到某一天,父亲再也满足不了孩子的渴求,孩子开始嫉恨上了父亲,最终把尖刀刺向最爱自己的父亲。



是啊,为人父母总是为孩子付出一切,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

可现实是,爱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会成人,也不会成才。


孩子只会在父母的过度溺爱中,变得一无是处,好坏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远养不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种绵力,要把控好溺爱与管教的空间。

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只会把孩子撞飞了。



聪明的家长

都懂得做好“两不管、三不惯”


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解决,若父母过分呵护,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规则内管教,规则外放手。


先给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李玫瑾教授曾针对不愿放手的家长,提出了“两不管,三不惯”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间,实现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标:


1. 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杨绛的父亲曾说过:“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帮助孩子逐步培养起来的。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3岁就慢慢开始成型,聪明的父母就应该将穿衣、刷牙、吃饭、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给孩子自己去动手,无形中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父母不跨界帮助,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就不会把自己本该完成的责任,推脱成是父母的任务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需要父母培养孩子心理上的强大耐挫力。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里,小鱼儿自己拿着面包手舞足蹈地跳着,一不小心踉跄跌倒了。



而在一旁做饭的妈妈胡可,却是十分的淡定瞄了一眼,确定孩子没有受伤,便让小鱼儿自己爬起来了。


也正是因为妈妈的“狠心”,才养出了不矫情、勇敢可爱的小鱼儿。 


独立决定孩子走多远,而抗挫力决定令人孩子能够飞多高。


我们不是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让孩子去体验失败与受挫的感觉,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弃的珍贵意义,使孩子拥有更强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3. 孩子不尊重别人,不能惯


孩子的教养,是对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没有教养的孩子,只会让人敬而远之。


某次节目中,何炅问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自己又不想给的时候怎么办呢?”

戚薇说到自己的育儿理念:“会把孩子当成大人去沟通。”


女儿有次闹着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绝了:

“孩子绝不能惯着,不能说你年纪小就有道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是不对的!”



5. 孩子对事情没有责任感,不能惯


教育孩子发生在每一瞬间,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刻,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责骂与惩罚都不是目的,让孩子懂得自我担责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意义。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求他赔偿12.5美元。


年幼的孩子被吓坏了,回去请求父亲的帮助,而父亲对他说:“你必须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我可以借钱给你!但你一年后必须还给我。”


按照父亲的要求,小男孩把玻璃钱还给了邻居,也通过自己打工的方式,还清了自己欠下的债务。


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总统里根,每当里根回忆此事的时候,他会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父母替孩子包办所有、承担一切的初衷,自然是爱孩子。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孩子亲身经历过的教训与体验,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头指导来得更深刻、更有价值。


为人父母不需要做专横霸道的管控者,而是要努力成为耐心等待的守望者,相信孩子的明天就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条著名的理论:

“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60分刚刚好,量力而为。”


孩子需要援助时,我们应尽力给予;

孩子不需要时,我们也要懂得适时退回。


就像《小欢喜》中所说: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不能代替他们,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内,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他能做到的事。


我们要学会不控制,去引导孩子;

我们要学会不怀疑,去相信孩子;

我们要学会不插手,去接纳孩子。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长为拥有独立思想、敢于担当的人,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之中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与各位父母共勉!


(, 下载次数: 39)



—— End ——
源:女儿派(ID:nverpai),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