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公益和慈善有啥区别?姚明是这样说的……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 小时前
标题: 公益和慈善有啥区别?姚明是这样说的……

姚基会的视频号近日发布了一段姚明的采访内容,其中他谈及了公益与慈善的区别。他是这样说的:

(, 下载次数: 0)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即使是一个专业人士,要讲清两者的区别也并非易事,但姚明却能用相对简明扼要的语言陈述清楚,可见其对事物本质的精准洞察力高于常人。

更重要的是,从姚明的阐述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篮球巨星所秉持的社会担当,或许更能从中窥见中国社会力量成长的内在逻辑。

一、从“送温暖”到“播种希望”

姚明回忆了他最早参与的慈善活动——在休斯顿火箭队时的社区探访。床垫、枕头、家具、PS游戏机,这些实实在在的物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孩子们打开包装时“眼睛一下子亮起来的样子”,让他体会到了“送温暖”背后的力量。

这是慈善最直接的表达——满足迫切需求,解决当下困难。慈善如同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温暖而直接。它基于同情与责任,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互动。

但姚明话锋一转,谈到了“公益”——这个在慈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体现”。他举了篮球公益的例子:“我们做篮球相关的公益,是因为相信参与体育运动,能给孩子们带去自信,带去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从这里开始,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解决即时困难,转向播种长期希望;从给予物质帮助,转向提供发展机会。

二、慈善与公益:回应不同的社会问题

慈善,往往针对的是“症状”——有人挨饿,我们提供食物;有人受冻,我们捐赠衣物。它是社会问题的“应急响应机制”,不可或缺,但难以根治问题。

公益,则瞄准的是“病根”——为什么有人会挨饿?如何防止人们陷入困境?它试图从系统层面寻找答案,通过改变结构性问题来实现持久改善。

姚明点出了关键区别:“公益的核心在于共鸣,它源于对某种愿景的乌托邦式设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乌托邦,大概率各不相同,所以形成公益格外困难。公益是多数人的共识,而慈善相对是一种二元互动。”

慈善是“我帮助你”,公益是“我们共同建设”;慈善关注的是“缺少什么”,公益关注的是“可能成为什么”;慈善缓解痛苦,公益创造可能性。

二、从“给予”到“赋能”的转变

我国的社会力量发展,正经历着从慈善到公益的深刻转型。

早期,我国的慈善活动大多聚焦于救济与援助。“希望工程”让贫困孩子有书读,“母亲水窖”为干旱地区提供饮用水,这些项目解决了基本需求,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赋能”而不仅仅是“给予”。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她创业计划”,从提供资金到培养能力,致力于激发女性内在的创业潜能;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童伴妈妈”项目,从单一援助到系统守护,为留守儿童构建起长期的情感依靠与成长支持;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的“眼明心安”项目不仅捐赠设备、义诊筛查,更通过培训当地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解决温饱到追求质量,从满足生存到关注发展。

三、公益的“乌托邦”困境与出路

姚明坦言公益的困难在于“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乌托邦”。确实,对于什么是理想社会,我们很难达成完全一致。但这不应成为公益的障碍,反而是其丰富性的来源。

聪明的公益组织已经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方法——不追求统一的乌托邦蓝图,而是在特定议题上凝聚共识。

“免费午餐”聚焦于让孩子免于饥饿学习;“爱心衣橱”专注于为山区孩子送去温暖新衣;“逆风飞翔·事实孤儿同行计划”致力于事实孤儿帮扶。它们都在自己关注的领域内形成了有效的“愿景共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姚明发起创办的“姚基金”则坚持通过篮球运动帮助青少年成长——这是一个具体而有力的公益切入点。它不试图解决所有问题,但在体育教育领域做出了特色和深度。

四、公益生态:从“独奏”到“交响”

成熟的公益生态,应当是多元主体各展所长的“交响乐”,而非单一角色的“独奏”。

企业贡献资源与专业能力,公益组织提供执行与创新,政府构建政策环境,社区保障落地生根,媒体搭建传播桥梁,公众则构成广泛的支持基础。

姚明作为公众人物,既直接参与公益活动,也利用影响力搭建平台、倡导理念,展现了跨界的力量。

中国的公益生态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型——从零散的慈善行为,转向系统性的公益参与;从单纯的资金捐助,发展到专业能力、技术、网络的多维度贡献。

五、公益的终极追求:构建命运共同体

深入思考,公益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它超越了一次性的帮助,创造了持续的联结;它不再是“我们”帮助“他们”,而是所有人共同面对挑战。

姚明所说的“公益是多数人的共识”,恰恰点明了这种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当我们意识到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公益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优秀的公益项目总是注重参与和互动——它们不仅在解决问题,更在构建桥梁,培养共同身份认同。

迈向“第三次分配”的新境界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向。而姚明将慈善理解为一种“第三次分配”,说明“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已经逐渐内化为一部分先行者的行动逻辑与责任认同。

第一次分配靠市场,追求效率;第二次分配靠政府,侧重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基于自愿,体现的是社会成员的责任与愿景。

我国正在经历从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到第三次分配的拓展过程。这意味着,在市场和政府之外,我们正在培育第三种力量——基于公民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力量。

这不仅是分配方式的丰富,更是社会文明的升华。它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形成内在的自我调节和提升机制,这是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每个人都是公益时代的参与者

从姚明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篮球运动员对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也看到了中国社会力量成长的轨迹。

慈善与公益,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补的社会参与方式。慈善回应当下,公益投资未来;慈善治疗症状,公益消除病根;慈善是爱的表达,公益是希望的播种。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人从慈善走向公益,从简单的捐助者转变为社会改变的共同创造者。

这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专业、耐心和系统思考;不仅需要慷慨解囊,更需要时间、智慧和资源的全方位投入;不仅需要个人的奉献,更需要制度、文化和生态的建设。

姚明说:“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或许,这正是公益与慈善最直接的回报——在构建更好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见证了眼睛“一下子亮起来”的瞬间。

在这个意义上,公益不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会连接。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回馈社会大众。

从慈善到公益,我们正在共同书写中国社会进步的新篇章。

注:以上是我的个人很不成熟的一些理解,若您对慈善与公益的区别持有不同见解,欢迎随时留言分享。让我们在坦诚交流中共同成长,在积极互动中携手探索,凝聚更多对公益事业的深度思考。

END









来源:善达网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