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在小红书上,听捐赠人正在表达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1 小时前
标题: 在小红书上,听捐赠人正在表达什么?
(, 下载次数: 0)
电影《美丽心灵》捐赠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小红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捐赠人的窗口。小红书作为一个用户生活兴趣社区,“公益捐赠”也成为热门讨论话题之一。有人分享自己连续月捐四年半后决定暂停的原因;有人在挑选项目之前反复求证:“有没有靠谱的公益推荐?”;还有人坦率地写下:“单位要求捐,我是被动的,这不叫公益。”在这里,捐赠人晒出自己的捐赠记录、项目反馈截图和执行进展,有些人甚至为长期关注的项目写起“观察日记”。这些表达日常、真实的表达告诉我们:捐赠人对公益的期待正悄悄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捐一笔钱”这种单点行为,而是想知道自己是否捐得对、捐得安心、捐得有意义。而这些声音,是公益机构应该听见的部分,也许没有谈到“你家”的机构,但是能从倾听捐赠人的声音中,给我们日常工作一些启发。小红书不是募捐场,而是捐赠人的情绪交流场。01 小红书正在成为“捐赠的前置场”过去,围绕公益的咨询、质疑、推荐或抱怨,大多散落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或机构的渠道中。如今,这些声音在小红书变得更加可视化和个人化。捐赠人会在捐款前先去搜索:“XX 公益可信吗?”他们会在平台上公开记录自己的捐赠体验;也会表达困惑、焦虑、失望与欣赏。特别是年轻捐赠人,他们把捐赠当作一种行动,也把表达当作一种责任。在他们看来,捐赠并不止步于支付行为,而更像一段关系的开始。他们会参与捐赠回访、会等待更新、会主动观察项目是否透明。捐赠人既是公益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公共讨论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成为影响其他捐赠人的传播者。理解他们在说什么,已经不仅是“做好捐赠人服务”的需要,而是理解当下公益参与方式的一把钥匙。02 在小红书上,捐赠人展现出哪些面貌?观察小红书上的用户表达,我们可以把捐赠人分成六类:
1. 长期型月捐人或捐赠人:长期型捐赠人通常已经形成固定的捐赠习惯,例如每月为某个教育基金或救助项目捐款。他们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捐款本身,更在意项目的透明度和执行效果。他们会说:“我连续捐了 18 个月,每次看到更新就觉得放心。”他们看重透明与持续性,愿意投入关系,但也对粗糙、迟缓的反馈异常敏感。
2. 事件型一次性捐赠人:事件型捐赠人通常受灾难、社会事件或舆论热点影响,迅速产生一次性捐赠行为。比如在一次自然灾害发生后,有用户在小红书上写道:“看到这场洪灾,我忍不住想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笔小额捐款。”他们对社会问题敏感,但同时也会在意项目的即时性和执行效果。
3. 求证型谨慎捐赠人:“有没有靠谱项目?我不想被骗。”他们愿意捐,但会反复确认合法性、资金流向、社会口碑与执行方能力。
4. 推荐型传播捐赠人:“这个项目我支持很久了,推荐给大家。”他们乐于分享,甚至愿意为机构传播,但需要足够信息支撑。
5. 失望型退出捐赠人:“没有反馈,只有沉默,我再也不会捐了。”这种离开并不是冲动的,而是参与链条中某个环节裂开的结果。退出的原因往往包括信息缺失、反馈不及时或非自愿捐赠的压力过大。
6. 非自愿型被动捐赠人:非自愿型捐赠人多集中在体制内群体,例如教师或公务人员,他们对“被安排捐赠”充满抵触。有用户写道:“公益不应该是KPI。”这一群体反映出制度化或强制化动员存在的风险。虽然他们的人数庞大,但参与的意愿低,主要是为了应付制度要求。这类捐赠人的表达强调自由和自愿性,如果能够提供选择性参与和明确反馈,他们的参与可能转向自愿型,形成正向循环。这些捐赠人并不是小红书特别的人群,而是在小红书这样的场域里,更愿意、更安全、更真实地表达自己。03 捐赠人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把这些分散的笔记重新放在一起观察,就会发现捐赠人的诉求远不止于“监督机构”或“遇到问题发声”。他们真正想确认的是: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托付。因此他们会追问清晰度、透明度和反馈速度。期待透明与清晰不少捐赠人表达:反馈不足、透明度欠缺、动员方式过度……一句话频繁出现:“公益应该是自愿的。”但这些表达并不意味着他们拒绝公益,而是体验断层后最自然的反馈。许多捐赠人原本愿意信任,但是“逼捐”“捐后没有反馈”“只有每个月的扣款短信告知”等捐赠流程,使他们的捐赠体验打了折扣。获得情绪价值捐赠人愿意记录自己的捐赠,也愿意表达情绪。这也是当下的社会氛围,人们在一个产品或品牌中,寻找的不只是功能,更是“我是谁”。有人说:“这个项目让我觉得我真的帮到了别人。”这类表达一方面是对项目的肯定,而本质上是在回应“我”的参与体验、“我”和周围的关系。渴望传播的底气许多捐赠人并不排斥成为项目的推荐者,甚至主动地想要分享。但他们常常苦于缺少能够支撑他们传播的素材——既真实、又可信,还能解释项目的价值。他们的表达里既有愿意传播的热情,也隐含着“我希望在转发时是底气充足的”这种对信息品质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捐赠人在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与判断时,他们实际上在推动公益叙事从“机构讲给公众听”转向“捐赠人与机构共同讲述”。公益因此变得更开放,也更复杂,但正因为这些表达被听见,公益参与才更有可能变得真实而深刻。当我们一方面看到“现在捐赠人越来越难找”,另一方面在小红书上,却能看到捐赠人并不少,他们只是更谨慎。捐赠人正在告诉我们:他们愿意参与,他们正在寻找可信赖的项目,他们渴望更好的体验、更清晰的透明度,也期待更真诚的关系。读懂这些表达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是理解未来公益参与方式的关键。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