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使爱美丽》
“公益传播”,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似乎是熟悉的日常。我们会说:做传播“要发文案”“要讲故事”“要有品牌”,我们也裹挟在“流量”中,习惯把“要出圈”挂在嘴边。
但当我们真正站在传播的实践中回望,会发现公益传播远不止写一篇文案、做一张海报那么具体,也远不止是一个岗位职责或者一场活动策划。公益传播是一种在场,也是一种回应。而这份回应,来自每一个具体的人。
在第二期「公益传播水手计划」中,我们和参与的伙伴一起完成了一个练习:共创一张“传播地图”:你是谁?你眼中的传播是什么?在传播中,你经历过哪些小事?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大家真诚的回应中,慢慢勾勒出了一份没有答案的传播地图。我们相信:在这个变化剧烈的传播环境里,每一个真实的表达,都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01 我们是谁: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传播的可能
“我是一个刚刚从三年全职宝妈身份转变成职场人的公益行业萌新。”
“我是一个从流水线到全职公益20年的女人,一直关注流动人口,现在关注城乡儿童及妇女发展。”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转型的公益人。”
“我是一个公益筹资人,在一家专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机构从事筹资传播等工作。”
“我是一个公益萌新,去年底刚从影视行业转行。”
“我是一个曾在大山支教,后来从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公益人。”
“我是一个有着北方基因的南方女孩,现在在乡村儿童社区教育领域工作。”
“我是一个从事乡镇女生一线服务15年的社工。”
“我是一个有10年媒体从业经验的85后公益人。”
“我是听风,也是薤露,或者欣岸,亦或更多人日常所叫的另一个称呼,一个普通人。”
……
这些“我是谁”的回答里,有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的年龄和身份。每一位伙伴的自我介绍,都是对自己的重新确认,也构成了对“传播是谁在做”的重新定义。
在这里,传播不是他者的第三人称,而是由一个个有具体生活的人亲手参与的事情。这些身份带来的差异,使得传播拥有了广度和温度。
如果你来自乡村教育,你更敏感孩子的表达方式;如果你跨行业而来,你将过往的经验迁移到公益行业;如果你曾是一名工人,你更明白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被听见的声音;如果你曾是全职妈妈,你能真实理解个体处境,更容易共情服务对象……这些经验,构成了我们的视角,也成了我们在传播中的优势。
所以,当我们说“传播”,其实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我们已经走过的生命路径上,借由我们的经验、语言和信念,再一次试图与他人建立连接。
02 我们怎么看传播:从发声到理解
我希望传播让需求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帮助更多人。@七七
我希望传播能连接每一个相信故事力量的人。@追梦
我希望传播能让我及公益伙伴们看到更多互联网筹款项目更多的可能性。@雄城
我希望传播能让更多人探索内在,和他人对话,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参与和推动自己关注的公共议题。@水水
我希望传播能让乡村儿童眼里的星光不被大山遮挡,让空巢老人掌心的温度不被岁月冷却,通过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与心声,让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唤起社会的共情与行动。@理理
我希望传播能成为链接人群的一座桥梁,让背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的人们看见对方,透过生命与慈善的内容让人们重拾信心。@程成
我希望传播能帮助机构和公众达成共识、相互认可,最终促进筹款。@明朗
我希望传播能通过好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公益是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去做,从而形成“让人更懂的公益”,汇集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DAY
我希望传播的内容是有意义的,行动性的,可以联结不同资源的,为守护家乡蓝,应对气候变化有小小贡献的。@丙南
在我们的社群里,每一个人眼中的“传播”都不一样。有人看重传播的效果,有人更看重传播的过程;有人希望传播引发行动,有人希望传播激发理解。
通过这些真实的回答我们看见:传播是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邀请的过程。它可能是向陌生人发出“请你来听我说说”的召唤,也是“我想听你说说和参与”的对话,也可能是对同行说“我们都在努力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们通过不同的生命经验和理解,把传播这个抽象的词汇,重新拉回到生活和人群中,传播的核心始终是与“人”有关。
03 传播中的小事:真实、连接与回应
我们也发现,那些最动人的传播,不是精心设计的情节,而是真实生活的碎片。不是“写得多好”“拍摄得好”“讲得好”,而是看见、记录和共情。
2013年拍的流动妈妈故事纪录视频中有一个视频致今让我看的时候都会泛起涟漪,虽然当时的拍摄设备不不好,也不懂什么技巧,甚至相机没有电了用手机拍了一段,但那真实的纪录依旧被触动情感。@生梅
在渔村日常闲逛时遇到一位阿姨,她拿出手机打开了我们之前的一篇推文,说在里边看到了自己的照片,自己上一次拍照的记忆已经模糊,感谢我们能够记录他们。@五子棋
有位留守儿童问我:“姐姐,你们拍完照片就会忘记我们吗?”这个问题像是一记闷棍。现在我们建立“长效回访”机制,确保每个被报道的孩子和老人都能获得持续关注。传播不仅记录故事,更要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理理
刚刚结束的成长营视频发布后,有个2014年前服务过的孩子私信我,她说她看完视频一下就想起来她参与服务时的状态,至今都觉得好有意义。@小美
当一个小女生认真听课的笔记被用于宣传时,老师给到我反馈说这个小女孩可开心了,有被激励到,听我们课程时都会很认真。@薄荷
这些传播中的小事,不是精心策划的传播“成果”,而是流动在日常里的信号,是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的瞬间。它们提醒我们:传播不是声音最大,而是一直在场;不是表达得最好,而是回应得最真。
我们还愿意表达,还愿意被看见。
这张由三十多位伙伴共创的“传播地图”,像一份公开的航海日志:写下各自的出发点,也记下来沿途中的闪光的小事。
当我们说“公益传播”,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还愿意倾听、表达、连接。而传播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在场,是走近受助者、志愿者和捐赠人等人群,是在项目里观察、在话语中表达、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放弃连接他人的可能。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ongyi02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