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青春期:你的孩子正在嫌弃你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1-5-30 21:16
标题: 青春期:你的孩子正在嫌弃你

(, 下载次数: 40)

父母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总想纠正他们的错误。

来源丨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


复活节期间,我特地请了几天假在家陪娃


结果每天早上醒来都要被大麦灵魂三问


你今天不上班吗?

为什么不上班?

你不得挣钱吗?


刚开始听到这些问题时,我以为她是怕我去上班


毕竟小孩子都是这样,比如她们去人家做客时,玩了一小会儿就会问:我们什么时候走啊?


你以为她们想走那就大错特错,这么问其实是害怕马上要走了。所以我告诉她不用担心,你妈我就待在家里陪你。她哦一声,显得非常冷静。


被连问几天之后我终于缓缓地反应过来:原来,她是真的希望我去上班。。。


可是为什么?!


我在家既不逼迫她刷题又不限制她玩耍,基本上待在自己房间里井水不犯河水,要么不出来,出来就是做一波好吃的。


上一个这么识趣的女人还是田螺姑娘


这样也要被嫌弃吗?我感觉遭受了一万点暴击。


(, 下载次数: 40)


那个在幼儿园巴巴等着我去接的小孩呢?

那个小学一放学就像箭一样扑向我的小孩呢?

那个刚上中学每天夺命连环call把我手机打爆的小孩呢?


我怔怔地看着大麦,心想,这只不会是假的吧?


然后。。。我就看到了她鼻尖上的黑头,和发丝里的头皮屑。厉害了,什么时候我有的她也有了


哦,她今年十一岁了。十一岁的孩子,有点内味了。


以前是哭哭啼啼生人勿近,现在是爱理不理亲妈勿近。以前是千方百计和妹争宠,现在是我妈给你慢走不送


记得曾经有位朋友跟我抱怨:好烦恼啊,孩子每天叽叽喳喳要跟我说那么多话;


没过多久又听到她抱怨:好烦恼啊,孩子总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跟我多说一句话。


不仅如此,孩子回来只要看到她在家,脱口而出不是妈,而是shit!


Shit!!!


我一个激灵,醍醐灌顶:这种丧心病狂的现象,莫非就是传说中的青春期?



[attach]59400[/attach]


最近我在复习一部古老的美剧《绝望主妇》,初看不识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如果把片中所有亲子互动的场景单独剪出来,简直就是一部育儿大片,集齐了青春期各种鸡飞狗跳相爱相杀。


四位女主角正好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总有一款适合你。


(, 下载次数: 40)


开剧没多久就出现这样一个名场面:


Bree一家四口在豪宅中共进晚餐,衣着体面,举止优雅,桌上菜品媲美米其林。


女儿开口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喝到正常的汤呢?为什么我们总要喝这些奇怪的汤?


Bree回答:这份purea di basilico(意大利名菜)一点也不奇怪,你说的正常的汤是什么汤?


女儿说:随便什么,洋葱汤扁豆汤都行,大家都吃的那种。


Bree答:你说的这些我可没听说过。


边说边满怀期待地望向儿子:你觉得这份Ossobuco(又一道意大利名菜)味道怎样?


儿子耸耸肩:还好吧


Bree觉得难以接受:你知道我听到这句“还好吧”是什么感受吗?为了这顿晚餐我在厨房里忙了三个小时,你却只说一句“还好吧”!


儿子表示无奈:难道有谁请你在厨房里忙三个小时了吗?我同学的妈妈下班回家只需要“砰”把肉罐头打开,所有人都很满意。


Bree显然受到了刺激:你竟然想吃罐头食品?你是不是抽了大麻?一定是了!最近半年以来你的言行实在太反常了!


转而又向丈夫求助:你是一家之主,这个时候你最好说点什么。


丈夫嗫嚅了半天,说:请把盐递给我


。。。


(, 下载次数: 56)
(, 下载次数: 35)


Bree是整部剧中最能干的主妇,公认的最佳妻子和最佳母亲


她嫁给了英俊富有的医生,有一双聪明漂亮的儿女;她能力超群,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教育得彬彬有礼,是人人羡慕的对象。


可是,“最近半年以来”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随着两个孩子青春期步步逼近,Bree的完美滤镜被打得粉碎,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都遭遇了一连串可怕的危机。


她代表了第一类家长完美型


孩子嫌弃程度:★★★★★


这类家长能力极强,控制欲也极强,有着一套逻辑自洽的教育理论,很难被别人说服,对自身、对孩子的要求都近乎完美。


他们的孩子从小被严格教育,到了青春期却有可能变得极为叛逆


Bree和子女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


儿子后来酒驾撞人、同性恋出柜、诬告妈妈、街头卖春;女儿大搞师生恋、行为乖张、生活放荡、未婚先孕。。。


俩人甚至一起合作勾引妈妈的男朋友,让人三观俱碎。


(, 下载次数: 51)


Bree是个坏妈妈吗?显然不是。


她爱孩子,拼尽全力保护孩子,付出的比任何人都更多。她也拥抱孩子,和孩子沟通。


可惜的是,她从来都做不到真正地倾听孩子,而是永远都在企图让孩子接受她的逻辑,把孩子强行纳入到自己完美的轨道中来。


姿态是温柔的,内心却是强硬的,宁可坚持三个小时做一道名菜,也不愿意做一道最简单的汤来满足孩子。


冲突不断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趣的是,剧中有一个和Bree完全相反的角色——Susan


Susan是位童书插画家,生活低能,只会做一道烤通心粉,还总发挥失常;性格也极其抓马,干啥啥不行,闯祸第一名


女儿进入青春期时,她正在因丈夫出轨而闹离婚。


离婚后,她成了单亲妈妈。


但是就像中了大奖,她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女儿不仅独立懂事还是个学霸。


Susan的母女关系相对融洽,女儿常常像个小大人一样为妈妈出谋划策分忧解难。


(, 下载次数: 44)


她代表了第二类家长:无能型


孩子嫌弃程度:★★★☆☆


这类家长能力很弱,控制欲也很弱,对孩子常常不知道该不该管,也不知道怎样去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家长就没有责任心。


有一次,女儿想要参加一个深夜派对,Susan纠结了老半天终于答应了。


谁知派对开始后,Susan无意中听到传闻,说是这群青少年有人酗酒,顿时紧张起来,穿着睡衣就冒冒失失跑去找女儿。


结果只是虚惊一场,而Susan却被当做脱衣舞娘大出洋相


求女儿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脱衣舞娘”带走时的心理阴影面积,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她妈。。。


这个一向伶俐乖巧、看上去比妈还靠谱的女孩,后来考上名校攻读博士,成为Susan最大的骄傲。


然而,却在整部剧接近尾声时回到家中,带给Susan一个意外的打击,令她陷入了彻底的反思之中。(后面会说到)


(, 下载次数: 56)


无能型家长给了孩子巨大的成长空间,但他们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表面融洽的亲子关系背后,藏着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和不敢依靠


剧中第三个女主角是Gabrielle,一位嫁给有钱人的过气模特。


她迷恋物质,有一点小自私和小任性,常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至于惹人讨厌的那种程度。


她会用钱贿赂孩子,会给孩子买昂贵的衣服和玩具,会因为孩子受欺负冲到学校单挑校长,会因为孩子不开心想尽一切办法。


她代表了第三种家长:宠溺型


孩子嫌弃程度:★★☆☆☆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这种家长孩子也会嫌弃吗?孩子难道不喜欢被宠爱吗?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Gabrielle的大女儿情人节那天因为没有收到男神的卡片闷闷不乐。


Gabrielle于心不忍,冒充男孩偷偷写了一张卡片丢在地上,假装是从女儿书包里掉出来的。


(, 下载次数: 44)


女儿欣喜若狂,问妈妈那上面的符号是什么意思,Gabrielle告诉她这是当下最火的流行语,亲一下抱一下的意思。


第二天这个胖胖的小姑娘就兴高采烈地跑到学校向男神表白,还一不小心把对方扑倒在地,得到了学校“性骚扰”的处分。


这段看得我一脑门汗,因为大麦差不多就是这个年纪,连体型也有几分相像,有点控制不住的代入感。


一般来说,宠溺型父母会让孩子获得更多自信心和安全感,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极可能被社会毒打得更惨


而宠溺型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Gabrielle的女儿们对大人明显缺乏尊重,总是显得毫无礼貌,大人也常常对她们的挑衅感到抓狂,却又无能为力。


一句话,镇不住啊!


(, 下载次数: 45)


剧中最后一个女主角Lynette或许是四个人当中最为理想的家长


她原是职场精英,业务水平出众,苦于不断怀孕,只能在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之间来回切换。


与其他三位相比,她处事最利落,手段最灵活,对孩子也最有一套。


她代表了第四类家长:套路型


孩子嫌弃程度:★☆☆☆☆


这类家长能力很强,却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只对原则性问题出手,能够巧妙避免正面冲突,擅长恩威并施,迂回曲折套路孩子。


Lynette有五个孩子,其中有三个淘气得令人发指的男孩。


这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Lynette就有一堆办法套路他们。


比如当街从口袋里“嗖”地掏出一张纸条,煞有介事地说这是圣诞老人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们继续闹下去我就立刻打电话给他,告诉他你们想要的圣诞礼物是袜子!


震慑力极强。


(, 下载次数: 54)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她基本上也能hold住全场,几乎不曾有过激烈的亲子冲突。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家长,也依然会被孩子嫌弃


因为智力是会遗传的,有这么聪明的妈妈,孩子也傻不到哪里去。别忘了,青春期不仅在长身体也在长头脑,套路终会有被揭穿的时候


那一刻必然是人间尴尬。



以上四种家长,欢迎对号入座。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种家长可以和青春期的孩子愉快玩耍了吗?


呵呵,做梦。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被嫌弃就是大人的宿命


[attach]59411[/attach]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他们到底和大人什么仇什么怨?


这个时期的孩子满脸都写着 “我长大了”,和大人争夺着自己人生的控制权,花式冲突不可避免


一、需求冲突


Bree和子女在餐桌上的矛盾就是典型的需求冲突。


妈妈认为食材新鲜营养均衡烹饪讲究是头等大事,而孩子却一脸“who cares”,这么麻烦有必要吗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米其林或许还不如一顿肯德基。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就跟我们看家庭群里养生帖的眼神一样一样的。


指望他们理解我们的苦心?我们理解我们父母的苦心了吗?


这世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奶奶觉得你饿,需求冲突总是代代相传


如果家长成天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吃饱穿暖上,只会令他们觉得婆婆妈妈,烦不胜烦。


代沟,就是这样被我们越刨越大的。


(, 下载次数: 37)


二、价值观冲突


如果说需求冲突会令亲子关系产生罅隙,那么价值观冲突则会动摇亲子关系的根基


Bree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受到致命打击,是因为她身为虔诚的教徒一度无法接受儿子的性取向。


当她对儿子说出“你死后不会上天堂”的时候,儿子刹那间心如死灰,觉得妈妈再也不爱自己了。


这个男孩之后一连串自毁式报复令Bree痛不欲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未必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是价值观的冲突仍然无处不在。


比如,如果我们把学习看得很重,孩子却不爱学习怎么办?

比如,孩子明明是个学霸,却立志要当艺术家怎么办?

比如,孩子明明极有音乐天赋,却要放弃练琴怎么办?


孩子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对我们信奉的“主流价值观”不屑一顾怎么办?


(, 下载次数: 47)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履行教育职责帮助孩子回归正道,而在孩子眼里,我们却是在以爱之名干涉他人的人生


我们的爱到底有没有条件?这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困惑。


三、影响力冲突


对婴孩来说,父母就是神,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无以复加。


而从青春期开始,父母一步步走下神坛,影响力逐渐被同龄人取代


记得大麦刚上中学(五年级)时,明明可以免费坐巴士,却总闹着要我接送。


两个月前,这货突然严肃地通知我,以后别再接送,她要和同学一起坐车。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老母亲不要面子的吗?


不过,这比起那个用“shit”问候妈妈的男孩,已经算是很客气了。


他的妈妈向我吐槽,自己被儿子禁止出现在任何同学视野可及范围之内,就连一起出门也要被不停警告保持距离


“我有那么见不得人吗?”朋友哭笑不得。


我给她讲了一段蒋勋的小故事


这位美学大师曾经提到,青春期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爸爸来学校送伞


小时候看到爸爸送伞会很开心,青春期看到爸爸送伞却尴尬得想死,因为会被同学起哄嘲笑。


淋雨算什么?在同伴面前有面子才是天大的事啊!


而那位爱子心切特地请假冒雨送伞的爸爸,很可能至今都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毫无感激之情。


四、审美冲突


Bree有着公认的好品位,在剧中贡献了无数套教科书级的穿搭,用今天的眼光看很多也不为过时。


然而在孩子眼里只有两个字:老土


Bree怎么也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用衬衫去搭一件T恤,松松垮垮连扣子也不扣。


而男孩也无法理解穿衬衫为什么要把扣子扣得严丝合缝好像唱戏。


这一段让我不禁想起当年第一次染发之后,父母痛心疾首的表情。


每一代都觉得上一代土且顽固,每一代都觉得下一代奇装异服,最要命的是,每一代都觉得自己才代表着主流审美,无比自信。


事实上,隔代人除了穿着打扮,还有读的书,追的剧,听的歌,甚至吃东西的口味,都会大相径庭。


极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流行”,连唐诗宋词都是当年的流行歌曲。


而所谓的流行,就是那种下一代为之尖叫、上一代看不惯又干不掉的东西。


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看不惯孩子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孩子出问题了,而只是我们老了


(, 下载次数: 43)


五、情绪冲突


情绪冲突最为简单,可以用生理性因素来解释。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汹涌而来的荷尔蒙,犹如几股真气在体内乱窜,说炸裂就炸裂,没有道理可讲。


而以理性自我标榜的中年人,此时也正面临着身体机能衰退的危机。


你的甲状腺还好吗?

你离更年期还远吗?

你把三高集齐了吗?

。。。


当我们在亲子冲突中一次又一次面临崩溃时,不仅要考虑对方的生理因素,也应该将自己的生理因素纳入考虑之中。


我们的健康问题是否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理性了呢?


(, 下载次数: 48)

六、为了冲突而冲突


被孩子用“shit”问候还不是最过分的事,更过分的是每一刻都毫无理由地被孩子针锋相对


只要大人赞成的,孩子一定反对,只要大人反对的,孩子一定坚持。


我的那位朋友曾经无奈地告诉我,哪怕孩子已经夹起最爱吃的菜送到嘴边,只要她说了一句“多吃点”,他都会立马放下再也不碰,甚至拂袖而去


我说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吃”这个动作并不能证明这是他自己爱吃还是听了妈妈的话才吃,只有“不吃”这个动作才能证明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只有和大人划清界限,才能证明他们真正拥有了控制权


所以不难理解,他们对大人的态度如此明确:


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因为我绝对不能让你赢


为了冲突而冲突,这就是青春期的独立宣言,俗称叛逆。


英国著名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儿医温尼科特说到青春期的攻击性时,用了这样一句令人触目惊心的话:


“倘若孩童将成为成年人,那么这个进展是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来达成的。”


这里的“尸体”指的就是我们了,各位。


老父老母们居然还有这样的戏份,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 下载次数: 48)


[attach]59418[/attach]

温尼科特的说法虽然惊悚,却十分形象。


“尸体”经历了战争,最后悲壮地倒下,不能抢戏,更不能赢。


这一场战争最终的胜利,要让我们的孩子去获得。


只有他们赢了,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成功了。


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需要做的事不多,但是每一件都至关重要。


一、转移生活的重心


父母对孩子爱最终指向分离,这是如今很多家长都懂的道理,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


青春期是泼向我们的第一盆冷水,提醒我们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终将变得再重要


孩子对我们的需求变少了,过度的关注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将生活的重心逐步移回到自己身上,否则,将来无法克服分离焦虑的会是我们自己。


是时候重新学会爱自己了。


这一场战争最好的结局,便是孩子在胜利中走向独立,而我们在失败中重获久违的自由。





二、维护成长环境的稳定性


在《绝望主妇》中,有两家孩子在青春期遭受了重大的家庭变故。


Bree因为遇人不淑间接导致了丈夫的死亡,相当于给亲子冲突当头浇上了一桶汽油


而Susan被花心丈夫抛弃后一直以受害人自居自怨自艾,不仅无法成为女儿的依靠,反而需要女儿来照顾和开导


这个被倒逼快速独立的女儿,读博期间经历了一夜情,怀孕六个月才回家,拒不透露孩子生父信息,并且一意孤行要将孩子送人。


Susan深受打击,回想起女儿十二岁时俩人无话不说通宵聊天的美好时光,感到十分困惑。


女儿却冷冷地告诉她,美好只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


那天的晚饭和早饭她们都吃着同样的食物,那是她十二岁那年唯一会做的东西。


在这种角色互换的母女关系中,她一直在被迫长大,在自己的人生中跌跌撞撞,头破血流。


在本就暗潮汹涌的青春期,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世界显得尤其重要。


个性再独立的孩子终究还是孩子,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引导、支持和庇护


也许我们无法控制成人世界里的分分合合,但至少,始终要记得扛起自己作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责任。


(, 下载次数: 44)


三、给予新人,逐步放权


信任感是缓和青春期亲子矛盾的一剂良药,也是孩子最终走向独立的必要条件。


这个时期的孩子无比渴望得到信任,而大人却总是对他们的“不自觉”深怀戒备。


比较实用的方法是一步一步慢慢放权


每一步都和孩子达成协议,及时检验效果,没有问题再进入到下一步。


只要孩子达标,就给予对应的信任,如果不达标,就收回这部分信任。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充分学习如何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建立信用。


而家长需要学习的是言出必行,以及沉得住气


青春期“放得下权”的家长,才是将来“放得下心”的家长。


(, 下载次数: 42)


四、忽略枝节,把握方向


青春期的冲突千奇百怪,大多和“要不要穿秋裤”一样无关紧要,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但是有几个问题父母必须密切关注、把握方向


1. 心理问题


受到激素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


心理健康是比吃饱穿暖重要得多的事。


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快乐的底色,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关注的事。


2. 社交问题


同龄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已经无需多言。


因此,孩子正在和怎样的人交友、有没有受到霸凌,父母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及时干预


此外,做好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健康的婚恋观也十分必要,父母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尴尬回避。


3. 学习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习几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直接影响孩子的快乐和自信。


家长对学习成绩保持相对钝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家长又要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保持敏感,在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重大问题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


4. 生命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对人生会有很多迷茫,想法很多,也容易钻牛角尖。


和孩子一起读些好书,聊一聊生命的本质,谈论理想和追求,是将亲子关系从鸡飞狗跳中拯救出来的最好办法。


要想孩子将来拥有开阔的人生,首先需要拥有开阔的人生观


(, 下载次数: 41)


中国有句老话叫“翅膀硬了”,通常带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不满和指责。


辛辛苦苦养大的鸟儿翅膀硬了,要飞走了,失落总是难免


可是如果辛苦了半天,他们的翅膀却硬不起来,难道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青春期,就是这样一个“翅膀变硬”的过程,令我们喜忧参半,百感交集。


我们的孩子,或许有的是雄鹰,有的是黄鹂,有的是麻雀,各有各的前程。


但无论是什么,只有翅膀硬了,才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


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值得我们一起去见证


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作者“无才姐”以中德文化差异为背景,以家庭教育为基本主题,探讨生活多层面、深层次的问题。无才姐,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透过公共议题,发出冷静、逻辑、高效的声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心知岛」,搜索「xinzhidao2020」即可关注。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