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我在绿耕这两年,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17-10-15 22: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ab13a3d7fa24e3e2bdb233e314ecbe8.jpg

写在前面的话:犹豫踌躇良久,我到底要不要发出来我的总结,最后还是决定发出来,我想了想我心里是坦荡无私的,而且我是认真的对待的,再加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活动,不知庙圷还会做中秋坝坝宴活动吗?望着窗外秋风和秋雨我想起了"雅雨“,那里的父老乡亲还好吗?于是我决定还是发出来我在那里2年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

我在雅安庙圷村的这两年
离开庙圷村已经有一月余,西安的工作和生活初步定型。廖勇说我还是要写写这两年的个人总结。看着建筑师郭子怡老师又激情澎湃着发出庙圷村新的多功能空间的房子照片,翻看着我两年的日志,竟然写了250536字,浏览日志,,日志536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2015年的夏天。
找工作时候看了“绿耕”在中国发展简报上的招聘广告,内容居然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征询常竹青老师意见后,毅然放弃了另外一个国际背景机构的初级职位,前往四川雅安,哪怕从一个实习生做起,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态。2015年6月24日到的雅安,然后去了碧峰峡见自己的乡建好友李爱军,他们正在做合作社培训,第一次感受到雅安社会组织的会议,对了碧峰峡听水亭厅水声确实很大。第二天就赶往上里古镇庙圷村,第一次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向习惯在车上睡觉的我,硬是睁着眼看了一路风景到了村里。接头的工作人员小金带我在村里走了走,熟悉了下情况,她要休假了,就先走了。

融入—同吃同住同劳动
初到村里一切都是新鲜好奇,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是不一样,因为我从大西北来到了大西南。这就是我要扎根的地方,好好实践自己为农村做出贡献的理想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就去老院子和村里转转,看到老人聊天,也加入进去,大家会问我基本情况,我开始听不懂村民说话,因为说的太快了,后来就在长期的互动中有些词语慢慢搞清楚,甚至不用解释,因为发出那个动作的意思就心领神会,从这里我就感觉出来学语言要有“语境”。
工作初期,我不愿意提及我曾经自以为豪的经历,因为我发现这根本不算什么,到了这里就是一切归零,一切从头再来。所以我很积极的参与我们团队分工,我也很想证明自己,所以大家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都是积极去做,想办法去做,发自内心的想着在这里一天就好好做好一天事情,不虚度年华。在当时团队给我10天考验期的时候,我都是冲在第一个,积极去做,我不是为了表现好取得留下资格,我是觉得做好自己该做的留不留,人生都还长。当时的工作主要是修建社区厨房,我就按照团队分工我协助负责人小阳的工作,于是就开始和村民一起拆房子、平整地面、找材料,我们和村民一起劳动。我当时就在想着干苦力挺好的,比坐在办公室强,还能锻炼身体,而且不是天天干,就很喜欢和大家一起劳动。而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干活踏实,气力好,能扛的了木头,能抬得了石板,获得村民好评,或者说是接纳。最后也通过考核成为这里正是员工。

cda351108e28b0c8de196148a0f69d26.jpg

随着时间变化我发现在一起劳动也是和村民相互熟悉了解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大家打成一片,我也知道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获得了他们的认同。我们也在每一次集体劳动所产生的问题都是村民和社工一起面对,一起讨论,最后商量出解决办法,不管是这过程中有社工和村民的张力,还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张力,都使得大家磨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程度的议事机制。为了尽快和大家熟悉,我刻意的找大家聊天,和谁聊天少就去找机会聊天。最后经过团队建议就对大家做了一个小组成员口述史,我还根据我们在西安老师们的人物访谈精心做了一个访谈提纲,去做成员访谈,了解小组成长发展过程,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家的经历,对小组看法等等,访谈我我就觉得我好想和每个人都很熟悉了,再次见面少了那种距离感陌生感。因为之前我总觉得刚来和大家不熟悉,有点距离感,之后就和大家渐渐熟悉了。
我们所有小组成员都很厉害,都有自己特长他们都是大厨,也都很尽心去做事情,大多数成员都很有公益心,想为家乡做出事情,特别是杨开勇大哥一家。

18389891497835a84896783ca97686be.jpg

不是很忙的时候我平常也去村里“走耍”,那里有什么村民聚会或者和小孩子去玩,或者去村民家里聊天。有时候大家家里干啥活我都去帮忙,掰玉米、栽玉米、盖房子等,以此拉近距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想法,不带有任何评判,去听他们和其它村民聊天,我去捕捉有关这个村里的人和事情。也了解了他们的对于生活以及社工站做这些事情的看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行动,我更好的理解了这里的人和事情,每个人背后的行为逻辑。每个人在表达后我能准确的了解他们说这个话背后的真实意思。也对于本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有了清楚的认识。工作与生活
我们采用参与式设计手法和村民一起进行社区厨房的建设,设计师郭子怡老师初期进行对村里传统建筑进行调研了解,再和村民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这个新的空间功能需求了解后,最后进行创新设计,再和村民开会讨论,村民提出修改意见后,设计师回去修改,最后确定建造模型设计。后面的门窗锅灶都是按照如此方法反复进行。刚开始我由于受了原来那种批判思维强的影响,就觉得郭老师啥也不懂,完全不符合本地的特色,也不符合村民的实用原则,督导老师们让写总结全是批判找问题,房子受力问题、飘雨问题、设计模型和本地建造技术不匹配问题等等总结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处于对村民天然理解我就倒向了村民这边,会经常把村民意见提出来。而我的另外一个同事则倒向了设计师,就这样持续下去,直到后来古学斌老师循循善诱耐心阐释慢慢理解,不再那么偏激。直到现在看了一些设计师在乡村的建筑,也是同样的问题,我才觉得设计师都一个样子呀,但了解之后我才更加佩服郭子怡老师,他还很虚心的愿意和村民去讨论,村民觉得不好,他愿意去改正。这种精神简直让人佩服,一般的建筑设计师做不到这点。最后我们在2016年1月7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村民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按照村民的话说:总算有个成绩出来了。


adbcda2cf7bb4d4fb7300b54854573c0.jpg

94011d67dfba6a1e840dbe6b9b5eefc7.jpg

由于之前我做过老年人工作,而且爷爷奶奶去世的早,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喜欢和老人家打交道。而且我一直研究关注庙会,所以村上的一次庙会我遇到了就很兴奋,就去接触管理庙会人员周婆婆和她老伴,然后就写了一个庙会人类学笔记。再后面就希望推动庙会向老年人组织的转型,也得到庙会管理人员的支持,做了重阳节活动和腊八节活动,每次来的都是一百多人,也增强老人家的信心,也证实了我的判断,我还信心满满打算组织老人家晨起锻炼,也得到大家支持。经过杨世松先生的引荐和本村另外一个庙会的负责人联系,准备联合组织做一些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的事情,另外一个庙会的负责人也很认可,我们正准备大干一场,因为我坚信,不需要项目出钱,也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去做,但是团队认为我在另起一滩事情,我也无法找到对应结合点,2016年过完春节,我就放弃了该计划,因为毕竟是一个机构,自己是员工。之后和这些管理庙会老人家也经常走动,尤其是周婆婆夫妇对我特别好,她俩口对庙会尽心尽力,2016年下半年周婆婆突然离开人世,真是有点伤感。


340bca8ef543baad1cbf734b39c919c0.jpg

杨绪业叔叔70岁了,还身强力壮,尤其是很热心,知道我喜欢本地文化,经常约我去看,或者了解,他也介绍我认识他的朋友,我们一起出去玩,我都是用我的休假时间去,和他们去看当地特色韩家大院,去亲戚家玩,让我对本地民风民俗有了深切感受。也正是有了杨绪业叔叔这样的热心人员,也正因为他是小组成员,所以我和他为后来文化小组做了很多事情。因为和杨绪业叔叔谈得来,经常去找他,他就带我去他的朋友那里,或者有时候见到他在朋友家聊天,于是我就发现了他的朋友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会竹编的郑显斌、会木工的杨怀全,都是经他认识,后来我们也混得很熟。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所以我对本地竹编和木工也特别的熟悉,也正因为如此,我引导他们进行竹编创作,区别以往家用的,改良成城市居民或者现在人常用的竹编,因为他们有技术,没新的想法。我第一次给郑师傅说改良,他说没用,没人要。后经过我和杨绪业叔叔动员,他弄了一两个样品,结果一次朋友稻稻来这里玩,带她去看,她很喜欢我就让她拿走,我出钱送她,这些就鼓励了郑师傅,慢慢的我用同样方法增强了老人家信心。最后再经过夏令营请他们教竹编,更是让他们信任我,认为我说的对了。我说怎么改进,怎么创作,甚至找样品,大家都很积极的去搞,最后慢慢的其它几位老人也加入进来,这样也为老人家带来一笔虽然不多的收入,但主要是老人家通过自己手艺换来的,大家都很高兴。

bfc2bb20fd2639aee5a5e13658846096.jpg

在看了机构对庙圷村历史文化资料的情况下,感觉过于简单,而且对于本地风俗习惯等不是很清楚,再加之我晚上经常看书,给自己定的目标书单要看完,全部是关于农村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离开庙圷时候居然多大40多本书),有所感想,于是决定利用工作之余对本村文化习俗全面了解,贡献给项目,让大家对这里的文化行为习惯有个了解。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就更加热衷参与村里的公共宴席等事务,也正因为这样我也写出了一些东西,但是在地督导认为我是来搞调研的,做这些与项目无关,我的重点应该是工作,于是我就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去走进村民,了解和观察。幸而认识庙圷村的杨世松先生,他虽然初中毕业但是一直不忘研究家族文化,写的一首好诗词和古文,精通绘画和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对庙圷村历史文化很有心得,经过和他交流,甚至经过介绍他的朋友,我也得以认识本村的有才能的人和有想法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认识了很多村里的牛人,通过他的故事我也发掘出了村里那些人实际,涌现出哪些人物。我和杨先生交往一直是那种很好的文友,和他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为村里文化事业付出的很多,但得到的很少,于是心灰意冷,老是喜欢抱怨。
几次我们说的不欢而散,但他都主动向我示好,我们又相谈甚欢,我们结下了很好的君子友谊。直至离开我居然有方方面的东西,婚丧嫁娶生、村里公益事业、社会文化网络、信仰等都有涉及,经过整理居然达8万字多,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本地紧邻蒙顶山,蒙顶茶自古以来都很有名,所以村里也盛产茶叶,很好奇,让杨怀猷爷爷帮我炒了一锅茶,老人家76岁,在烧红的铁锅经过杀青、揉青、烘焙艰难辛苦的几个小时候蒙顶黄芽炒好了,至今难忘其香。后来又和杨洪义大叔去竹林玩。正是走进村民生活,自己有了深刻体会,发现了村里的特色,也发现了村里的人才,所以到了2016年团队说打散原来公共空间重新组建三个小组,分别是厨房接待接待小组、文化体验小组、民宿小组。在地督导提出我们三个工作员每人负责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10个目标,如果在6月底完成不了,就会被辞退。幸好有了在村里长期生活和体验观察,文化小组的10个目标立马确定,而且我也一项一项带着文化小组成员去实践,我记录整理,直到6月底我们整理了差8项文化体验项目,并且操作过。最后该退出计划又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实行。

2a066f9cc519e8352b24c226d337fc63.jpg

4月份小阳离职,7月份小金离职,这时候廖勇加入,在团队会议上我们确定了后面计划,文化小组目标是落实体验项目,进行可操作化实际演练。在和文化小组4位大叔努力下,我们每个月集中进行主题学习和文化线路的考察,最后在我的进一步整理总结归纳下,形成了文化小组的体验项目紧紧围绕庙圷村本地特色,发掘资源,形成以“竹、木、茶、草、谷”为核心的五大自然体验主题。竹,可以做竹编、竹器、竹笋可以做美食、竹林可供观光,以及竹林道路上多样动植物生态环境。木,可以是可以建房子、做家具。也包括庙圷丰富的植被资源,如桢楠树、杉树。可以体验传统木工技术。茶,庙圷村紧邻蒙顶山,世代产茶,村民做茶历史悠久,而且有一些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的老川茶,可以扩展茶文化。草,庙圷村背靠的大山有丰厚草本植物资源。以草为核心的有野生中草药和名贵花卉。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可以增加本地中草药的学习课程、还有关于花草植物的认识课程,还可以以花草为题来一场诗词之旅。
谷,庙圷村临近有很多景色秀丽的溪谷。沿着溪谷往前,水潭风景优美,植被丰富,可游、可玩、可吃、风景秀丽。可开发以溪谷为核心的自然教育活动。人文特色就是以“宗、信、俗、食”的四大主题。宗就是杨氏家族文化,信就是民间信仰仪式,俗就是风俗习惯,食就是饮食文化等。

8a661ced988124e0bcb7aac036b046cd.jpg

与此同时也在很多次城乡互助活动中接待,也产生了收益,也增强了大家对文化体验活动的理解和认同,由开始不知道这个小组要干什么,最后知道哪些地方要保护,要传承。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做活动体验。慢慢的我们接待别人的活动,我也开始自己设计一些活动,也还不错。
社区活动的开展
如前文所说在我主导和庙会管理人员周婆婆开展了一些活动,后因为其它原因,我没有继续坚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路就是我来组织活动,村民大家执行。或者顶多就是我们不发东西,让村民自己带东西来参与活动就行。就这样小金做了一次端午节活动。其实我这个时候还是没理解,我们的活动到底核心理念是什么,因为还是社工主导的。没人讲这个道理,即便讲也是很粗暴只是告诉你能做不能做,为啥你要做,不给你好好讲为啥不能做。就这样懵懵懂懂依葫芦画瓢做了几次活动,直到2016年中秋坝坝宴活动,我负责这次活动,中大实习生小芳协助我,但是要求村民来参与就这样做了一次。我们和小组成员讨论一起办一场中秋坝坝宴。
同时也想让村里青少年参与这次活动。活动是每人至少做一个菜,带来大家一起分享(包括社工和小组成员)。考虑到照顾社区内部的长者,小组成员讨论后决定80岁以上的长者不用自己带来,而且送月饼给来坝坝宴的80岁以上长者,以表示心意。结果古学斌老师把这个事情结合项目当做案例在一次演讲中讲出来,看到他讲的逻辑关系,看到核心“分享、团结、互助”我瞬间恍然大悟,仿佛掌握了我们社区活动精髓,在后面活动中积极去引导村民参与,而不是主导村民参与。由“主导”变成了“引导”,再到村民“主导”,虽然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掌握和理解却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工作人员没有切身感受,靠督导命令去说很难真正做到。后重阳节活动社区不在,前期引导村民举办和筹备活动,后面社工不在村民自己照相,自己做了一次重阳节活动,以及2017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和村民小组成员协商,与村里的学校合作举办温暖六一儿童节活动,利用公益金给学校孩子和老师包粽子送粽子,发糖果。就这样我学会抓住村民说的话,引导和督促大家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采用村民领导小组,选出组长社工这边协助开展活动。逐渐让村民主体性凸显出来。


95f69e96cbffcd4b0878f99b2cfa8d19.jpg

7c5fc9be319376f6a3465836f80012e7.jpg

4d4dce98961a5c50a10c47bdde174169.jpg

由于这一年做了很多次城乡互助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越做越有信心,思考我们项目年终的时候也应该来个大型活动,一来年终向全体村民我们和小组成员做了什么,二来活跃村内气氛,增强凝聚力,三来搞一次年猪主题文化体验项目,最终形成一年一度的品牌项目。后来经和村民个别了解,以及向团队提交策划,最后和廖勇几次讨论,虽然我们对这次活动有一些争论,但事后来看正因为我们的不同意见,廖勇提出的问题确实幸好没做。这次活动准备的很充分,村民也很热心,很支持。也有小组成员开始很反对,以为要拿社区公益金请其他人,觉得公益金不够,害怕用完了。最后经过详细解释,介绍了活动费用一部分来自项目经费,一部分来自公益金,或设置礼簿,收礼补充到公益金,有些人慢慢理解,但事后我觉得还是很多人觉得很热闹,城乡互动也做的还行,第一次做有很多不足,但总结经验下次肯定更好。就这样我们是越做越有经验,掌握了核心理念,最后得心应手,而且我个人最擅长从村民角度来看,总是提前向那几个老辈子请教,在村民原有行为逻辑上做出改进那就是顺风顺水。记录和书写也是面临这样的一个过程,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记录和书写,只是觉得要求就这么做就硬着头皮交差,后来经过几次的磨合才明白书写的意义,自此以后不用别人督促,自己会书写好。命令或者要求固然能收到成效,但是最终表现为形式。假如把命令和形式和共产党一样耐心的说服教育,让士兵转化成信念和行动,那么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d8fb20777e8e8bf56a798e96b8c4997a.jpg

0d35d43f83921050b6a3c882c6d5b697.jpg

c139914d6fb9c05f1892acf9ee6d7ccf.jpg

再后来廖勇觉得自己在村里不适合,就被调到了雅安,做灾害网络事情。但每个月还去村里看看,处理下财务。我就负责文化小组,业接管了民宿小组,因为厨房小组比较成熟,阿姨们能独立操作,我和廖勇商量就把厨房小组交给了新来的同事。由我带新来的同事,而在这个时候我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我毅然辞职了。顺便说一下,自来庙圷村就认识了社区小朋友,陪伴他们成长,每个月一次集体游玩,爬山、野炊、在山谷里玩耍,后来有意识的推动他们参与我们开展的社区活动,他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成长,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叫“七宝小组”.我和这些孩子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喜欢他们的纯真,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野炊,也很高兴他们在社区活动里的付出。在我要离开庙圷还准备汤圆和饺子,虽然被我改成了吃麻辣烫。我记得这些孩子们。

1cb2a182ca8d362ebe097844da1028b1.jpg

e0e1b4f7cccd0cf249dd8bf4848f2550.jpg


团队关系及个人成长
刚开始来四川项目,一腔热血,也是毛头小伙,习惯批判思维,很怕别人否定自己,老想证明自己,而且眼里觉得别的同事都不行,只能看见自己,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其他两位女同事因为生活在一起,加上和工作分不开,冲突很大。但我采取策略是回避,直到2015年9月机构年会我和在地督导还聊到深夜2点,都在说我的问题。后来一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废物,和人怎么相处都成问题,以后还能干啥,很痛苦。直到10月参加芬芳书院乡村文化研习营认识了来自四川同行耿良亭,我才发现不是我都有的问题,而是其他人也面临的问题,再到参加行动研究读书会我才明白真的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很多青年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大家不会对话,而是命令,压迫方式造成了各种不爽。有时候我们没有理解对方意思而猜想曲解所以造成了张力,我们要看得见彼此,看得见对方,经过古学斌老师引导要懂得看的见差异,尊重不同,看得见彼此,所以我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我逐渐的摒弃了我的批判思维,我认为自己很能的想法,慢慢学习别人没看见别人长处,逐渐变得坦然,但还是大家修行不够,还会引起冲突。最后想想何必坚持自己,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吗?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别人的,说不定别人的也不错。
我和小阳之前张力很大,我不喜欢她的说话方式,她比较强势,但我很佩服她对人的关心,以及对我的心里照顾,为我着想的想法,我很佩服她,而且正是在她的严格要求下,我也提高了我的能力,怎么和村民开会,怎么引导村民。廖勇当时去了云南,他之前在村里待过一年多,后面来村里探访时候我们还能聊,很投缘。再到他2016年春节后又来庙圷工作时候,我们刚开始也能聊,还一起装饰厨房,干了好几天,他还说买个手工工具箱,做手工呢,但是小阳离职后,小金离职后,他在绿耕呆的时间长理所应当的当了负责人,我也很认同。但是后面我们的张力就凸显出来,后面交谈很少,甚至不愿正面面对,再参加行动研究读书会后,他说觉得我老是站在局部看问题,他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再加之住在一个房间,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就成了那样。但很奇怪的是到我辞职,廖勇离开村里调到雅安,我们还是也能轻松交谈,我回到西安后我和廖勇说话也没啥障碍,还是说话自如。我和小阳也是如此。跳出这个场域,大家回看都是在那个场域里的事情,走出那个场域根本没啥,觉得啥都没为,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只是角度、做事方法不一样。但是我离开的时候,我心态不一样了,心态平和了,去除了很多之前的毛病,成长了很多,学会理解和尊重,不会看不惯香港学生在村里喝啤酒,不会看不惯别人否定自己。
但让我一直到现在耿耿于怀的事情是,在牵扯修建公共空间时候,买材料是让我去的,而且我和村民一起去的,我很多次都不开口让村民去谈,但他们总是说社工要什么东西,结果价钱就很高。而且我们做事情也不按照计划来,买的材料都是很有临时性的,本身就很难找,人家也要高价,而且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420芦山地震后整个国家向下输送了很多资源,村民一听社工做什么,就觉得是集体的要高价钱,而且有的村民直接和我说了,你要我送你,如果集体的你多少给些。费孝通早都在《乡土中国》里提到,”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而且我们在找材料都没人愿意去都是我硬着头皮和杨绪业叔叔去的,时间久了他也很抱怨,其他人不找材料,不参与到时候出了问题都怪我们。果不其然,有一次团队成员居然说我找的材料价格高,而且造成浪费给项目带来损失。我听到这个后很气愤,因为每次找了材料都在群里汇报,价格、规格、数量和照片,取得大家同意后,我才去购买,最后有问题了就说我的问题。既然是集体行动,集体授权给我,那应该集体承担,而且每一次剩下的材料我和村民都在后面的建设过程中想办法用了,并没有造成实际浪费。而且有时候是我们团队内部没达成统一,临时改变计划造成了有些东西浪费,有时候领导弄得多余了,没有人说啥,我们新来的造成了看似的浪费就成了众矢之的。这一点尽管在地督导有很多说辞,我至今不能忘怀。最后要说的就是在这种氛围下, 在地督导和团队的压力下,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好的习惯,逐渐认真记日记,书写事情过程,习惯做策划,做方案,事后有总结的习惯。而且也习惯了做事要严谨,每一次活动人财物一定准备妥当,不容许出差错的习惯。从这方面来讲我还真的受益了。
生活上的飞跃
记得我刚来村里,第一次炒土豆丝,居然把土豆切成块,变成了炸土豆,小阳说我这土豆没炸好,我偷偷笑了。就这样轮到我做饭,我就头疼,甚至不会蒸米饭。只会炒一道菜,西红柿鸡蛋。最后只好吃面也是,炒菜也是,最后吃了半年体检发现胆固醇很高,于是下定决心学习炒菜,一年没吃鸡蛋,又好了。随后便经常自己买些材料让杨弘义叔叔教我做菜,也希望增进感情。学了几道菜,他也很热心,教了很多。在2016年年底时候听了实习生肖伟建议我看起了菜谱,然后走上自学炒菜之路,不懂就问,学一道实践一次,7月在秦岭一次活动中大显了一次身手,居然会炒40多道川菜。
在2015年11月参加乡村文化研习营认识胡小军老师,接触茶道,很佩服他的以茶聚人的能力和魅力,深感自己身在茶乡居然不了解茶道于是慢慢学习了解茶道,算是对喝茶有了皮毛认识,但一直也想学他以茶聚人,2017年8月重新学习我做到了。而且在快走的时候我学会了亲手炒茶。
庙圷村90%人都是木工,我在这个木工“窝窝”,耳濡目染也对木工很感兴趣,也试着做了小板凳,又对建筑系统查找资料了解,最后决定学习木工,结果木工没学到我自己学会了挖勺子,走在了当一个小木匠的路上乐此不疲。
回到西安后,让同学、朋友和家人刮目相看。
我的庙圷乡党
正是在村里2年的生活和工作,在这里我得到了非同一般的生命体验,能力得到提升,我也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我把这里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不会忘记,杨世凯大叔和杨世松先生为了帮我做好匾额,深夜带我去看牌匾,杨先生甚至亲自准备拓印书法家写的字迹。我也不会忘了杨绪业大叔带我去了解整个罗绳的故事,我们和他的朋友风水师福石永福去勘探韩家大院以及古墓风水。杨绪业叔叔得知我喜欢竹子,在我有次回西安的前一天,下着大雨和我一起去山里挖竹子,挖了不同竹子,让我带回去。
我还记得房东徐大爷一个人在家,他是村里老会计,对村里经济类东西很清楚,他和小孙子在家,儿女都外出了。经常一个人在家,坐在走廊,我经常去他那里蹭饭,也经常分享我们的食物,我和他相处的很愉快,排解了我很多时候的孤独。
我还记得和杨豪还有杨开成大哥深夜找杨云礼大哥去商量舞狮子事情,还记得和杨怀德爷爷大晚上去找人商量敲锣鼓怎么安排的事情。
杨开勇大哥和胥姐热情招待,他们很支持社工站工作,年轻思想开放,容易理解我们的行动。还有杨宏宝大姐和何军大哥,何军大哥虽然不是小组成员但是很支持我们。
还有默默无闻,一直奉献的杨宏忠叔叔和陈代珍嬢嬢。
小红姐一家每次叔叔回来总要喊上我们一起吃饭, 我还和小红姐学习麻辣烫,小红姐和嬢嬢总是热情的喊我们去他家吃饭,而且经常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工作,很感谢小红姐一家人。在最后小红姐和水莲还让我一起炒茶,还请我吃大虾,很感谢她们俩。我在村里最喜欢参加的就是村里的“九大碗”,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庙圷村民,也了解了大家长处,一有事情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而且由于我嘴巴比较甜,大家也很喜欢我,甚至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名字,而不知道其它人名字。还喜欢去走街串巷和大家坐在门前凳子上,听大家聊天。
尽管我认为杨弘义大叔个人比较自私,但是我理解他的处境,但不妨碍我欣赏他的才华,我也向他表达尊敬。
还记得和杨豪上山的日子,一起砍竹子,一起拉木料,一起吃火锅的场景。
还有杨少海叔叔一家都比较好,而且看事情也看的透彻。
还有杨怀德爷爷在有些人使坏情况下点醒我,不能排斥那种人,还要团结那种人。有时候老人家让帮忙修理下电视,或者网上买个东西,或者仅仅是见面向老人家问好,他们总是热情的把自己吃不完的菜,拿给我让我拿回去吃。
忘不了,热情的村民总是让在家里吃饭,小组成员有事宴请别人也总邀请我们吃饭,村民家里过事也总会邀请去参加,我忘不了在每个村民家吃过的饭,那些地道特色家常美食让我现在打字都能流出口水。而我只能在走的时候送给他们照片以做留念。
更忘不了,每次过年回家嬢嬢们给我送的腊肉香肠、还有竹笋等,总是让我的行李箱鼓鼓的。
以上所写的仅仅是我在庙圷村发生的故事的十分之二三,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都没有一一展开说明,但我会记住他们,不会忘记这里的人和事情。
感谢每一位小组成员,感谢我遇到每一位村民。
在我们陕西把来自一个地方的人亲切的称为乡党,2年的时间,我已和庙圷乡党融在一起,我的亲家张靖和霜霜把女儿过房给我,也就是我的女儿,她的官名叫杨紫彤。我也算正式和庙圷攀上了亲戚,也和这里有了联系。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父老乡亲就是我的乡党。

975f14df3de5c382a88046e4d60a63f9.jpg

a728b976b374a8de96319743a2c414e6.jpg

e3c80f50e5014494245cc7daf279345d.jpg

daa33c0b224108ac524ba90c47d0c93e.jpg

927f643569c106cea4ab454f24a2759b.jpg

后记
告别了第二故乡四川雅安的一个村子叫做庙圷村。曾有叔叔说为我组织欢送仪式,也有厨房大姐说给我做饭,我都拒绝了,在这里2年,功过不想去诉说,就像无字碑一样任由人去评说。我不是人民币不想取悦每一个人的喜欢,能做的就是真诚的对大家,问心无愧。一餐饭,一些特产,都包含了真情,阿姨们大姐和孃孃精心准备的水杯和枕头,一个让我常想起庙圷,一个让我高枕无忧。说实话,给村民带来的贡献很有限,他们给我带来的很多。他们的好我记在心上了。此刻心情是多么的复杂,看见呼啸而过峡口山色,正如在这里往事一样过去,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我会想念这里的人,想念这里的一切!珍重啊,我的庙圷乡党!

虽然我在现实中被打磨的不愿意谈情怀,而只是当做做事,在这里两年打开了我的视野,我也真正理解了生态的概念,以及“发展的幻象”,但我最后还是感谢绿耕,感谢我们绿耕机构,我对机构至今怀有强烈认同和感恩。
感谢小阳和齐老师的包容和理解。感谢和廖勇合作的那些日子。
感谢张和清老师在督导中给于新的知识和力量。

1d68ea3e1ce3de0ed75d89d3c93bc862.jpg

还要特别感谢古学斌老师,我在村里常年一套迷彩服,还有一套旧衣服,一套进城才穿的新衣服,幸赖古学斌老师把他的时尚的旧衣服拿给我,让我省去好多开支,而且我很喜欢古学斌老师的衣服,非常有格调。而且古老师的包容和理解,以及说话方式始终让人很舒服,每次都很容易和古老师吐露心声,感谢古学斌老师,在我人生里出现,指导我的成长。



作者 | 强朝兴
来源 | 路说                                         










               

86641d58ae224d841cf9ddd4c92e3614.jpg
3eb4b4934c13ae5572081d25a418734b.jpg
3ff399ffbf3b5ea693e3611c8021f70f.jpg
1c89f601b63c08c71f5c772cdca111e0.jpg
83c929e4cb00f3acbf8ae75b67526c90.jpg
23cbdba13c40c37d687131d679e3f16f.jpg
e2536abaa75a6369b59ab5a27b5fc6ae.jp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29粉丝

489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公益020/齐志公益课堂/公益游/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